西教士開展水上人事工,可說出於「偶然」。由於滿清朝廷對外一直採取閉關政策,加上其他時代條件的限制,以致歐美人士對中華大地所知甚少,既模糊亦欠準。晚清在列強的軍事壓力下被迫開放國門,洋人得以進到中國,才現場見識一個完全陌生的真實中華社會;例如遍佈南方江海的龐大水上人族羣。
歐美教會人士,心懷單純的宣教熱情,要將天國福音傳佈天下。當他們踏足中國,來到華南沿海,才驚愕地發現,這處竟見一種祖家從來沒有的「艇戶」。他們訝異這些新奇的水上人、竟然一生在船上起居生活,絕少登岸;絕對是聞所未聞的獨特族羣。一部分西教士臨場調整目標,聚焦以水上人為服侍對象。
十九世紀中期美國教會推動的聖潔運動,促進了一波「奮興—復興」浪潮,並催生若干屬靈追求路線;包括五旬節運動,隨而產生很多信徒羣體。田安娜(Anna Maria Deane)由一個五旬節羣體差遣宣教,於1909年來到香港。那時香港建城的主要範圍在香港島,由堅尼地城延伸至大坑,就是俗稱的「四環九約」。
初到香港的田安娜遊走各處,了解工場;甚至去到郊外:眾多漁船寄泊的筲箕灣。在此她首次臨近目睹奇特的水上人族羣,亦由此開展水上佈道。田安娜源出的羣體在1915年併入於1900年成立的「五旬節聖潔會」;於是她成為五旬節聖潔會香港工場開創者,水上佈道延展發展至今的五旬節聖潔會筲箕灣堂,成為宗派在香港的最早初堂會。
田安娜還開展有其他多種事工,然而在她的影響下,五旬節聖潔會一直聚焦服侍水上人,建立的堂會遍佈主要漁村。宗派作為「漁民教會」歷時半世紀,直至1960年代才開始發展岸上事工。同樣「偶然」成為漁民教會的,有同樣來自美國、同樣誕生於「奮興—復興」浪潮、在1895年成立的便以利傳道會(Peniel Mission Society)。
便以利傳道會於1909年派遣李順(Albert Kato Reiton),恰巧與田安娜同年來到香港;隨後轉入目標工場:廣西與廣東。工作及生活的波折令李順需要不時往返工場與香港兩地。至1914年,獲友好同道贈用香港樓舍居停;結果李順以這所位於油麻地的樓房作為佈道場所,創設教會。自此李順一直留駐香港,建立「中華便以利會」。
當李順在油麻地建立教會的年間,政府亦在建造油麻地避風塘;這是全港最大面積的船泊處,聚有全港最高數目水上人。「偶然地」,香港最大規模的水上人族羣成為便以利會的鄰舍。於是教會因利乘便,調校服侍對象,專注關顧水上人;自此聚焦在全港各漁民聚居處佈道植堂。
區伯平(撰文、拍攝、繪圖)
【要聞】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培靈奮興大會禱文】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清教徒們的最後一課】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專號】
【追蹤語言羣族教會】
【靈風漫步】
【飄零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