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宣明會經營的社區服務中心,有活動室和音樂室,也有補習班:英文、數學、阿拉伯文等。導師和義工主要是住在難民營的年輕人,他們幫助年少的,而自己也有關心的議題和活動,包括改善難民營的衛生和安全環境;學習如何透過和平、對話方式,討論和解決不同問題,甚至衝突。
「在這裏出生的第二、三代難民,是不是自然成為黎巴嫩本地人?」問同事安妮塔。
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義工搶着回應:「不,我們不是黎巴嫩人,我們三代都是沒有身分國籍的難民!我們雖然土生土長,但因為是巴勒斯坦難民,政府給我們很多限制,例如大學很多學系不會取錄我們;我們又不能從事重要的職業,包括醫生、律師、工程師等;而且,我們不能買房屋!政府要保障本地黎巴嫩人的權益,他們希望我們有一天會離開這裏。」
另一位年輕難民補充:「我爺爺也不看這地方是家,他仍拿着巴勒斯坦家的鑰匙,每天都想着那邊的家,每天都想回家。」其他年輕男女都點頭和應。
在難民營內隨風飄揚的,除了巴勒斯坦國旗,還有很多印着鑰匙的海報。明白了,那是難民巴勒斯坦家的鑰匙,是回家的決心。
回程車上,安妮塔解釋:「這些年輕難民心中充滿問號和怒氣。回巴勒斯坦老家是他們的夢想,但機會很渺茫,近乎天方夜譚。黎巴嫩是他們長大的地方,卻不是家,政府看他們是外人。歐美各國政府也愈來愈冷漠,曾關心他們福祉的都不見了,或被更新更重要更緊急的事情拖去了。這些年輕人只有不能完成的夢想,覺得不公平,充滿怨氣,容易變得消極。他們自然成為極端組織的招攬對象,特別是那些有理想、有能力、聰明的。」
黎巴嫩的第一天,內心被壓得重重,像透不過氣來。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面煩躁?……」(詩四十二5上)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清教徒們的最後一課】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第30屆培靈奮興大會禱文】
【聯會專號】
【追蹤語言羣族教會】
【閱讀.與祢相遇】
【靈風漫步】
【飄零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