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全的感恩與記憶


3136 期(2024 年 9 月 29 日)
◎ 釋經講道 ◎ 高銘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聖靈降臨後第十九主日

  民十一4-6、10-16、24-29;詩十九7-14;雅五13-20;可九38-50

  嗎哪這名稱在希伯來文的原本意思是「甚麼來的?」(What?),這是由於以色列民初次看見這食物時,他們不能用市場上買到的任何東西來類別化這東西,便索性用嗎哪來命名這食物。

  然而,民數記第十一章記載了以色列民發怨言(民十一1)的事。雖然耶和華已經怒氣發作,有火燒起來,同時摩西也祈求耶和華,火便熄了;以色列民就算看見他們發怨言而令耶和華忿怒,但他們還是向神繼續發怨言,不理會神的忿怒。經文提到他們中間有一些閒雜人大起貪慾的心(民十一4),具體地說明他們發怨言的內容:「誰給我們肉吃呢?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民十一4-6)由此,我們便明白以色列民天天吃嗎哪已去到一個不能容忍的地步。就算嗎哪是神所賜的食物,更是一項神蹟,在曠野當中,就只有這樣的食物,本來是一個維持生命的重要恩典。有些人認為曠野理應是甚麼都沒有得吃的地方,所以嗎哪的賜予已是一項珍貴的事;可是有一些人卻認為這種唯一珍貴的食物使他們心血枯竭,成為他們埋怨的原因。當這神蹟日日出現在以色列民中,以色列民卻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甚至會為到這個理所當然的東西而埋怨神。

  當他們埋怨時,便想起埃及,他們對埃及有選擇性的記憶,回想起他們不花錢便可以享用各樣的食物:「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民十一5)他們之所以能不花錢便可以吃這些,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好的生活,反而是因為他們是奴隸的身分,才會不花錢吃這些。原來,不花錢吃東西是奴隸生活的象徵,他們似乎忘記了他們如何在埃及地作奴隸,選擇性地認為埃及的生活是好的,從而對比現在於曠野生活的不理想。

  以色列民在埃及地的整全記憶,並不應該是不花錢吃各樣東西而已,他們要整全地明白埃及是他們為奴之地,是被法老欺壓的地方,他們的兒子在出生時曾被埃及人所殺,他們曾被鞭打。同時,埃及經歷了十災,也在紅海中經歷神同在的證據,這一切,才是他們過程整全的記憶:法老的欺壓與神的大能拯救。然而,當他們面對眼前的曠野嗎哪,便失去信心,回看過去,以不完全的記憶來對比當下處境。這樣,經文提醒我們,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種種挑戰,我們要有對過去神同在證據的整全記憶,千萬不要選擇性地只記得過去的好,來比較現在的處境,好有可能這過去的好,是座落在一個很負面的場景之下。

  祈求主幫助我們對過去有整全的感恩與記憶。

高銘謙(建道神學院滕近輝教席副教授)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清教徒們的最後一課】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第30屆培靈奮興大會禱文】

【聯會專號】

【追蹤語言羣族教會】

【閱讀.與祢相遇】

【靈風漫步】

【飄零的音符】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