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先父母仍在,先母將是九十一歲,先父將是九十五歲。若他們不能照顧自己時,我會如何照顧他們?我接他們跟我住?他們獨自生活但有傭工照顧?還是入住老人院?不要忘記我已是初老,即我的體力等是否足以照顧高老的父母。此外,家居環境是否可以安裝設備照顧長期病患和不能自我照顧的父母也是另一考慮。入住老人院是否出路?高老的父母對入住老人院的感受是怎樣?初老的兒女將父母送到老人院生活的感受又是怎樣?
我沒有機會了解在老人院生活的感受,但肯定的,老人院生活大多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屬於自己空間的意思是居住者可以稍為佈置他的生活環境,從而建立居住者的自我。然而,只有極少數居住者有自己的房間,絕大部分只有一個床位,沒有空間放置生存以外的物件。明顯地,老人院只關乎住,不是一個家。我們可想像在老人院居住的人多會感受到自由遭剝削,只剩下生存或睡覺的意義。只住短時間是可以,但有些人住了10年或以上,我們可以想像他們的身心健康是如何不理想。雖是如此,但老人院的設備卻可滿足那些行動不便的長者和缺乏照顧者支援的長者。我們不需一面倒拒絕老人院,但改善之處是:第一,老人院的生活環境可以更人性嗎?可以讓入住者感受到自己的家嗎?這不只是關係,更是空間。第二,政府和公民社會是否可以為有需要支援長者,協助改善他們的居住空間,讓他們儘量不需搬離他們的家?第三,對長者的照顧不一定只由老人院提供,從自己的家到老人院之間是否有多些選擇?這些選擇需要有甚麼配套,例如,彼此照顧社區的設計?
另一方面,將年長父母送到老人院生活的兒女感受又怎樣?我相信這是一家人很難的一個決定。因我沒有這經歷,我可以輕鬆地說,我不會送高老到老人院,但我明白照顧高老不是只靠有心就可以了。其中的家居設備、照顧者的身心靈狀態是不容忽視。反過來說,若有一天,我成為不能自我照顧的高老,我會否主動入住老人院,減輕初老女兒的擔心和照顧壓力呢?求主憐憫。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清教徒們的最後一課】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專號】
【追蹤語言羣族教會】
【靈風漫步】
【飄零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