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我到一間教會講道。一位約七十歲的會友走前來,向我說,「我已沒有回來一段日子。我跟兒子去了他的教會,但知道你來講道,我就刻意回來。」他的話沒有加重我講道壓力,反而勾起一年前一段回憶。那時,我也到這教會講道。崇拜結束,我站在門前送別會友。他跟我握手時,眼濕濕地說,「數月前,我太太離世了。」這一年,他過得如何?向他取了他的電話號碼,晚上發短訊給他,約七月下旬見面、飲茶。
九年前過世的一位朋友曾跟我說,「請你在我的安息禮拜講道。可以的話,也給我的丈夫鼓勵。」我一直都記掛他們一家。今日在教會遇上她丈夫(六十多歲),在崇拜負責彈琴。孩子長大了,沒有跟他來教會。崇拜後,跟他交流了幾句有關孩子狀況,但沒有時間多關懷他的近況。晚上,發短訊給他,約他出來見面、飲茶。
數天前,跟昔日學生午飯。其中一位學生說,「媽媽前年離世,爸爸心情時好時壞。近日,他說,他好掛念他的妻子。」學生說,「星期日,我沒有去教會,陪伴他。」查實,我有幾位同齡朋友也失去配偶,陷入哀傷,甚至抑鬱。
喪偶不是長者的獨有經驗,三十七歲那時的我已經歷喪偶了。年輕喪偶與年長喪偶面對的困難很不一樣。年輕鰥寡因要面對生活壓力和「搵食」,反而令他們不能停留在哀傷太久;相對地,這不是年長鰥寡的經驗,他們有較多時間在哀傷中,甚至走不出來。年輕鰥寡的活動和興趣範圍相對地廣和密,以致他們有較多資源回應他們的情緒;相對地,年長鰥寡的活動和興趣比較窄,他們可以有的資源就較少,往往是單獨面對。又社會對年輕鰥寡較同情,若他們再婚,社會多祝福他們;相對地,年長鰥寡的續絃就比較困難,除了自己給自己的限制,也有來自社會的眼光。
承受由喪偶而來的孤單、遭遺棄的感受和懷念等是無可避免的事。我們不需要變得無情才可克服喪偶帶來的傷痛,反而感謝他們多年的陪伴,讓我們有美好生活。未來十年、廿年如何過?再加上身體開始多病痛,沒有配偶的未來日子如何過?下次分享。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特稿】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清教徒們的最後一課】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新會員堂巡禮】
【追蹤語言羣族教會】
【靈風漫步】
【飄零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