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生日從上帝拯救看復和
 透過實際行動讓人見到福音


3106 期(2024 年 3 月 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神學生聯禱會已於2月23日,假觀潮浸信會主辦「2024年神學生日」,主題為「吾復唔舒服」,帶出與上帝、自己及他人復和的訊息。香港伯特利神學院院長屈偉豪博士指明,耶穌釘身十字架為人犧牲,藉祂的拯救,人得以與上帝復和,因此帶來生命改變,進而與自己和他人復和。

  屈偉豪博士解釋,「復和」一詞在新約中出現14次,復和是指重新建立關係,回復友善與和平,並帶走敵意的隔膜。「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現在我們既靠着祂的血稱義,就更要藉着祂得救,免受上帝的憤怒。」(羅五8-9)他強調,上帝獻上獨生愛子,為世人受了刑罰,在十字架上彰顯了祂是有恩典的上帝,並要將恩典臨到全人類。

與上帝和自己復和

  「(上帝獻上愛子)唯一原因就是上帝對人的愛,動機是祂不忍心人在罪惡痛苦中折騰,所以這救恩是上帝白白給予的。」他續言,人無法倚靠自己得救,更不能重回昔日的和諧與美好,但因耶穌基督的拯救,人不再與上帝隔絕,得以重新返回天父懷中。

  

  屈博士指出,不少人信主後知道上帝赦罪卻不肯寬恕自己,明白傷痕過去卻不讓上帝醫治,永遠無法脫離折磨自己的過去。他解釋,耶穌將自己擺上十字架上,為人立了一個新的復和印記,人不用催迫自己變得更好來換取上帝的接納,可見印記背後蘊含了無數的愛。「與自己復和,最簡單就是學會從上帝的眼光、角度,接納和寬恕自己。」他籲信徒應放下身上重擔及纏累人的罪,不要再以為用善行或自己的方法換取上帝接納,而是仰望耶穌,以愛療癒過去。

  最後,他強調與人復和必須彼此相愛,如同上帝愛人一樣,這更是耶穌的命令(約十三34),人必須遵從並謙卑自己。他重申:「能與上帝復和是上帝的拯救,能與自己復和是得拯救後,與上帝相親的美善;追求與人復和,是為了效法上帝,因這是上帝給予的命令和指標。」

行動讓人看見上帝

  大會於下午舉辦不同工作坊,其中一個工作坊由香港基督教會宣道堂堂主任陳淑娟牧師主講,講題為「社區『聽』『看』『感』」。陳牧師直言,今天全港有超過1300間教會,既然數量不少,教會不應只向邊緣化和被壓迫者傳福音,而是思考如何盛載不同羣體。

  

  根據「香港市民對基督教的觀感調查」結果,顯示公眾普遍對基督教「宣揚福音」的印象相對遜色,當中尤以非在職及收入低的羣體對此印象最差。疫情後,逾九成受訪者對香港基督教印象沒改變,認為變壞的更比變好為多,可見在普遍市民眼中,新冠疫情下基督教表現欠佳。因此,她引述學者總結:「很多時候福音應該是給貧窮人的,是否(教會)繼續虧欠有需要的羣體?」她續言,過往20年,教會與社會關係脫離,有時只着重人數增長及植堂,但對社區卻無甚影響。她籲教牧反思:「若教會突然關閉,卻對社區沒有影響,那我們是否仍然是『好鄰舍』?」

  她強調,教會或信徒要學習以基督的愛(Loving),透過行動(Doing)與社區中羣體同行,讓人看見上帝的本質(Being)——上帝是愛。具體行動就是走進社區,以宣道堂為例,舉辦銀齡樂長者計畫、社區保姆、SEN中心等服務,為基層街坊提供服務及回應其需要,讓他們認識上帝和融入教會,彼此服侍。

  不少神學生關心如何招聚弟兄姊妹服侍社區,陳牧師直言:「要讓所有人看見。」她建議可舉辦查經班,讓信徒回到聖經根源看事物,例如查考四福音書,當中有不少耶穌走遍各城各鄉趕鬼治病的記載,這已是最具體的例子。「認真讀經會學習到,生命不是個人得救,而是成為主的門徒後要背上十字架,天天跟隨祂及完成大使命。」至於培訓信徒方面,她強調長者、婦女都可發揮恩賜,即使忙碌的中產階層,只要看見社區羣體的需要,也願意擺上時間服侍。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