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慧琪(基督教自然保育及環保組織「生命草」同工)
圖:生命草、naturevoyagerhk、網上圖片
秋風起,三蛇肥。秋天天朗氣清適合郊遊,也是蛇出沒的季節。香港屬亞熱帶氣候,適合牠們聚居,本地有53個蛇類,其中數個為「區域性受威脅物種」。為了預備冬眠,蛇活躍四出尋找食物。當郊遊旺季遇上忙於搵食的蛇,隨時讓遊人手足無措。我們可以安全地與蛇同遊,又和諧地與自然共處嗎?
蛇因着奇特的外觀,在不同文化有着不同象徵意義,亦成為不少創作靈感。聖經裏,蛇是誘惑夏娃偷吃禁果的罪魁禍首,也被用作代表邪惡勢力或是描述作惡多端的人。著名魔法小說《哈利波特》每集都會出現蛇,例如首集有一幕描寫主角哈利懂得與蛇溝通,第二集要對決邪惡的「蛇怪」,也是邪惡與佛地魔的象徵。與此同時,古時希臘人卻視蛇每年蛻皮象徵恢復和更新的過程,醫學上的體現即是治療、恢復健康、挽回生命等醫療行為。
很多人不喜歡蛇,怕牠咬人,也怕牠帶有劇毒。然而,大部分蛇很害羞,一有風吹草動就先行離開。若非受干擾或生命受到威脅,甚少主動攻擊人類。一般人被蛇咬,主因是不小心踏到路上或草叢裏的牠們。蛇有時躲進民居的狹縫或雜物堆休息,人類移動物件時令牠們誤以為受襲而反咬。平日看到蛇王捉蛇,牠們「張牙舞爪」的樣子,只是自衛,十居其九不會遇上。
萬一被蛇咬,請保持冷靜減少移動,並盡快求醫,盡量以拍片形式記下那蛇的特徵和移動方式,有助醫生辨認蛇種,依照其有毒與否決定醫療方式。每年香港約有百多人被蛇咬,死亡個案接近零,牠們並非想像中危險。
自然界裏不少動物擁有「毒液」,用作自保或捕獵工具。只有部分蛇有毒,「製毒」耗用身體不少資源,牠們才不會輕易使用。蛇毒主要分為神經毒素、肌肉毒素和細胞毒素,也有混合型的毒素。能否令被咬對象致命,則視乎其攻擊時的意欲——即釋放多少毒液出來。
其實凡藥皆毒。蛇毒自古被視為醫藥研究的重要原材料,許多毒液被研發成藥物用來對抗疾病,例如用來治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癌症、心律不整、中風、凝血異常等,為人類世界提供了很重要的生物資源。
蛇沒腳,借助腹部寬闊的鱗片增加與地面接觸的摩擦力,以及身體的肌肉收縮放鬆,就能對地面產生作用力,而地面向蛇產生的反作用力推動蛇前進。如先從頸部開始,有規律地收放全身的肌肉,緩緩地把身體往前揉動,形成順暢的流線模式前進,就是平時我們常見的S形移動——蜿蜒式。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追蹤語言羣族教會】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