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伯拉:爱的救赎论
第 3037 期(2022 年 11 月 6 日) ◎ 牧心世情 ◎ 范晋豪
像同代的安瑟伦主教(Anselm)一样,阿伯拉(Peter Abelard)认为罪是因为人没有履行荣耀上主的责任而产生的问题。他在其《罗马书》注释中提到如何解决罪的问题。犹太人以为可以靠行律法称义,阿伯拉在罗马书三章二十节清楚看到:「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除了律法,阿伯拉发现在上帝眼中叫人能够称义的,就是爱。基督透过受苦,向人类显明祂的爱。在基督所显明的爱中,上帝也显明了祂的义,正是上帝的恩典与义使人罪得赦免。
基督死在十架这爱的行动带来除去人类罪恶的结果,到底这如何达成呢?阿伯拉提出教会历史传统有两种看法,他逐一审视後,提出了他的第三个看法。
第一个是源自俄利根(Origen)的「买赎论」(Ransom Theory),上帝圣子道成肉身并死在十架,为的是从魔鬼手中赎回人类。阿伯拉觉得上帝有绝对主权,不会因魔鬼诱惑而将人交给它,更不用赎金就能赦免人。
第二个是安瑟伦(Anselm)的「满全论」(Satisfaction Theory)。上帝无罪圣子的死满全了圣父上帝就上帝与人之间复和的要求,成为满足完全的上帝和完全的人之间的中保。阿伯拉觉得扭曲了上帝的形象,彷佛上帝本性凶恶残酷,好流无辜人的血来满足自己。
阿伯拉认为以上两套救赎论皆不可取,於是他开始提出自己的榜样救赎论(Exemplar Theory),又称为道德影响说(Moral Influence atonement)。基督为何要死在十架?不是给魔鬼赎金,也不是满足上帝要求,而是以身作则,用自己作榜样,教懂我们何谓爱。因为上帝这爱的作为,感动且燃亮人心,并在人心滋长由上帝而来的爱与恩典,教任何事物也不能夺去。换言之,耶稣基督至死的爱让人也学会了爱,有能力去爱,上帝给予的不单除去罪恶,更重要的是给予人自由,出於爱而不是出於畏惧受罚,去做所有美好的事情。每一位信主的人就能去爱,被称为义。因着从信而来的爱,藉着基督,我们得救被称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