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冲击下的教会发展

2991 期(2021 年 12 月 19 日) ◎ 教会触觉 ◎ 梁国全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於二零二一年进行的研究并不是五年一次的香港教会普查,而是一项跟进研究。由於「2019香港教会普查」的数据以二零一九年三月底为分野,未有包括之後的社会运动丶疫情及移民潮的影响,因此,「教新」开展此项「2021逆境中香港教会跟进研究」,於二零二一年六月至八月期间,向全港堂会发出问卷,收集最新的数据,期间以不同方式联络堂会跟进资料,至十月完成有关整理。是次调查正在疫情与移民潮下进行,跟进极具挑战,然而回卷率仍有67.5%,实在难得,感谢众教会的同行。

  笔者撰写此文,主要描述信徒及教牧移民的情况,让教会掌握移民潮带来的冲击,思考应对与牧养需要。

  信徒移民十分严峻

  以下图表(参图一)显示,整体教会有60.5%的堂会中有会众已经移民,移民人数占二零一九年三月时平均每周整体崇拜人数(268,822人)的11.4%,即30,646人。此外,79.6%的堂会有会众已有具体的时间表准备移民,人数比率为11.3%,即30,377人,两项合共占22.7%,已达61,023人。至於清晰明确表达不移民占人数比率的57.4%,值得留意的是,考虑/不确定仍有19.9%。从这个数据推测,未来信徒移民的合计比例将会是两至三成,甚至超过三成,情况颇为严峻。

  

  此外,不同规模的堂会,会众的移民意向亦有分别。堂会规模愈大,有会众已移民或准备移民的机率自然较高;已移民的人数比率由7.4%至14.8%不等,准备移民比率则於10至12%之间,考虑移民的占18.1%至22%,特别的是100人及50人以下堂会正考虑移民者人数比率分别占21.5%和22%,反映100人以下小堂会存在人数变动的担忧。(参图二)

  

  教牧移民趋向严峻

  从二零二一年堂会牧职转换比率总计来看,教牧的转职丶离职及退休较历届普查数据更为严重。然而,因为移民而离职的人数/人次并不高,为甚麽呢?笔者观察,牧者移民与否,除了考虑个人需要,亦要照顾堂会留下信徒的感受,抉择更加审慎;也有些教牧因个人因素,情况或许不便透露太多。当然,单从现时数字,未必反映堂会对教牧移民的担忧。

  根据是次跟进研究,虽然教牧移民人数在目前并不高,但是从其预计数字的比率来说(平均每年),增幅将会显注。若表明离职是移民原因,牧职转换比率由0.7%(一九至二一年)升至3.5%(二一至二二年),「教牧平均每年移民人次由二零二一年的36人次大幅增加至二零二二年的138人次,升幅高达283.%」(《2021逆境中香港教会跟进研究简报》,21页)。换句话来说,现时教牧移民的人数不多,但若按预计每年平均上升,累计下去,未来趋向严峻。(参图三)

  

  再者,若从整体转职率合计(平均每年)来看,分别是8.8%(一九至二一年)及12.8%(二一至二二年)则是历届普查之最,反映其转职/离职/退休的频密程度。因此,我们不能否定,教牧移民对堂会发展及牧养带来挑战。

  堂会应对策略

  无疑,移民潮对整个堂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包括人力丶经济及士气等。堂会在关顾信徒移民的需要,给予体谅与辅导之馀,不要忽略留下来的信徒,亦需给予适切的信息,仍存盼望向前行。

  是次研究问及堂会对会众移民意向的应对,最多的是个别辅导(66.9%),其次是讲坛教导(44.0%),第三是资源转介(42.7%)。很明显,虽然信徒移民的原因或许大致相近,但是透过个别辅导与关怀较为受落,亦保障私隐,给予足够的分享空间。

  香港教会面对信徒移民及前景不明朗,除了堂会经济之外,即时呈现情况是加剧领袖断层。有关问到「贵堂会在面对前景时,认为需重点加强的事工/培育」,在十四个选项当中,领袖培训最多被列为首项需要,这是可以理解,亦是切合实际情况。(参图四)

  

  在此条提问当中的其他选项,堂会认为需要加强的重点事工,在领袖培育之後依次序分别是:团契/小组丶传福音丶青年牧养及堂会崇拜等,笔者理解有关加强「堂会崇拜」,一方面可能与疫情下的「虚实牧养」有关,另一方面是一些堂会因应政治氛围的转变,将堂会崇拜模式转变为小组家聚等形态。

  然而,关於教会选择「社会关注/参与」丶「教会历史/神学」为首三项需加强事工/培育,合共比率分别是4%及2.3%,可以看到堂会因为要应对眼前情况而将它们放得较後。按着此条问题设定,虽然教会未必不重视或将它们只放於中度位置,但面对未来,教会似乎需要在这方面提高关注,作出牧养或教导,帮助领袖发展具有广阔的社会视野,对教会历史及神学有更深的认识,借古知今。

  至於教牧移民方面,确实引起不少回响,其中原因与牧者角色有关,既是牧人,与羣羊的关系相对亲近,若要离别,感受犹如亲人,不能忽略适时分享,让双方有所准备。教牧身分有其公共性,移民抉择不能单视为个人事宜,去或留的透明度,难说对堂会影响。当然,有教牧顾虑仍有很多未知数,故相对低调处理,这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牧者有自身的处境,有时未必能全面兼顾;真诚面对改变,作适切沟通与交代,将影响减到最少。教牧实践召命不限於地域,若要移民也无需强找一个召唤的理由。

  可以肯定,教牧的转职情况均比之前严重,堂会重聘退休牧者未必是上策,兴起领袖也不是一时三刻的工夫。故此,我们看到近两年多了义务传道,当中包括回流/退休宣教士。现时,不少堂会有长老及终身按立的执事,除了分担讲道职事之外,亦可善用他们的人生经验资历,或是代祷,或是人事结连,也是帮助,在艰难中建立基督的身体。近日,笔者听到有堂会培育信徒讲道,这是准备,更是培育人才。

  教会路途的想像

  很明显,从教牧及信徒移民的数据反映,我们可以实际看到及预测未来,香港教会的路途是艰辛的,影响层面不只是人力和经济,也涉及大环境的调整。我们可以一篮子去思考,制定应对策略及落实去行,亦可行步见步。笔者思考2022香港教会的前路,尝试提出以下七点,激发想像。

  1. 探索前景丶使命更新:香港进入後国安法的日子,「一国两制」已进入不同阶段,香港人的生活出现重大的变化,教会需要主动进入处境,思考对策,在幻变中,使命更新。

  2. 聚散有时丶结网有时:疫情与移民潮的影响,堂会要适应虚实聚散,有些信徒选择以网上形式参与崇拜,信徒移民初期或也会以此方式参与。堂会帮助信徒结网,维持团契/小组中相交,在较少实体相见的疏离中,以不同方式仍能彼此相爱,或在公园丶cafe丶家里丶公共空间等。

  3. 扬弃宗教丶灵命更新:九七之後,香港教会持续扩堂与植堂,各方面迅速发展,加上堂会的中产信徒不断增加,安稳下来,聚会也变得节目主导及宗教化,讲求品牌。同时,面对堂会逐渐老化与人数流失,亦因不同影响而来的撕裂关系,信仰羣体的灵命需要进深更新,扬弃宗教化的生活,建造灵命,心意更新。

  4. 爱邻如己丶发热发光:教会在过去两年,因应疫情对弱势贫穷作出不少适切的回应,这是可喜的现象。然而。当教会面对领袖不足及经济下调时,仍需坚持爱邻如己的实践,有助保持堂会动力,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5. 重建团队丶属灵领导:近年,当教会面对社会运动丶疫情及移民等影响,教牧领袖疲於奔命,整个事奉团队的合一备受挑战,冲突难免。在领袖流失及关系疏离的日子,教会需要投放资源,重整事奉团队,同心仰望上主,以属灵带领教会在逆境中发展。

  6. 逆途寻道丶心意更新:上主是掌管历史的主,黑暗中祂仍然掌权。在逆势前行中,鼓励信徒追求研读圣言,跟随基督,成为十架门徒。

  7. 常作准备丶儆醒前行:在危机中,究竟甚麽是准备呢?我们或者可以看看士师基甸攻打米甸人时,耶和华告诉基甸,凭他们在水旁的「饮水姿势」,分辨谁可以去打仗,最後挑选了三百人,因为他们「用手捧到嘴边舔水」,时刻儆醒,准备迎战敌人。面对当下处境,我们有甚麽反应或行动?有堂会打算若聚会点有变化时,预备第二场地;有教牧改以斜杠牧职形式;有开始实践「家聚教会」等。总之,面对巨浪,我们若仍觉得「我们在这里真好」,就不会在危机中有所作为,迎难而上!

  结语

  香港教会经历兴盛过後至现时阶段,过去累积不同的经验及应对策略,有不少是可以借镜,然而如今在「一国两制」的另一情况下,我们不能只「吃老本」,而是需要更大的警觉和勇气,在祷告中辨识与行动,寻求异象与更新。

  梁国全(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释经讲道】

【教会触觉】

【咀嚼圣经】

【城市心灵】

【平视人生】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牧心世情】

【环回新界赏教堂】

【生命教育】

【画出深情】

【译经随笔】

【连载小说《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