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下的圣诞

2991 期(2021 年 12 月 19 日) ◎ 教会之声 ◎ 翁传铿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十一月初,新闻报道尖沙嘴某商场为了振兴香港经济,花费超过八位数字的装饰费用,提早营造圣诞气氛,希望扭转过去几年因着社会运动及疫症困扰的疲弱经济,期望今年圣诞消费额可以高达双位数的增长。

  教会面对极度鼓吹消费文化的潮流,如何避免随波逐流?如果只着眼於离羣独处,那麽圣诞的精神——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又如何唤醒沈醉物质的人羣?其实早於一九二八年的耶路撒冷宣教会议,已经提出「世俗」(Secular)及「世俗化」( Secularzation)的概念。(参《应世的宗教》中文版序言)根据邓肇明先生编辑的《英汉宗教字典》对这两个词语作了言简意赅的阐释:「世俗」也可作现世的或凡俗的,就是基督徒应以「入世」的精神积极参与地上的事情;而「世俗化」可作「现世主义」或「凡俗主义」,乃是因着属灵与属世的界线分明逐渐消失,传统於信念或释经未能支持世界的挑战,以致对世俗重新评估。换言之,教会不应面对世俗主义而放弃地上的见证福音使命,所以凡俗化正好提醒我们需要懂得以入世精神回应信仰,活出道成肉身的精神:「於是,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我们见了祂的光荣,正如父独生者的光荣,满溢恩宠和真理。」(思高版,约翰福音一章十四节)

  可见,当务之急就是我们要努力活出圣诞精神,让福音有血有肉地呈现人间,首先需要致力拨开阻碍真理传播的云雾(但并不是离开,而是保持适当距离。),遂使信仰与生活结合。其实潘光旦教授曾在〈圣诞时节的一些感想〉提出基督教来华带来现实和文化的种种冲突,从三十年代中国未能全面庆祝圣诞(他後称圣诞为耶诞)可见一斑,不过潘教授认为圣诞对国人有两点启迪:就是人本思想和利他心怀,前者乃建基於基督教兴起,对犹太信仰的压迫和罗马政府统治的抵抗,以及宗教改革精神让个人蒙恩替代教会权威;而後者则是针对家族中心的思想,帮助国人建立利己心怀,深信这两点对现今香港社会仍然重要,特别在社会撕裂及疫情困扰下,我们如何以圣诞的入世精神,回应时代的挑战?深信只有抱着应世的信仰精神,才能将福音融和在现实生活中,呈现丰盛生命的所在。

  翁传铿(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出版部部长)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释经讲道】

【教会触觉】

【咀嚼圣经】

【城市心灵】

【平视人生】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牧心世情】

【环回新界赏教堂】

【生命教育】

【画出深情】

【译经随笔】

【连载小说《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