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教会空间进入社区
以人为本不受场地限制

2991 期(2021 年 12 月 19 日) ◎ 要闻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教会关怀贫穷网络已於十一月十八日主办教关「转化.教会.空间」分享会,探讨不同规模教会的空间转化经验和挑战。

  近年受到社运和疫情影响,催化不少教会重新思考空间的运用,愈来愈多教会尝试转化空间进入社区,如迁至地铺开放街坊使用丶增设咖啡室丶青年共享空间等,从而接触更多坊众。资深建筑设计师王纬彬直言,过去教会空间转化实践得不太成功,直至疫情底下才真正开始改变形态,不再只是放置咖啡机和桌椅。他续引述Neil Cole的《教会3.0:为教会前途升级》一书指出,「church 1.0」是指耶稣和早期教会,以流动的方式存在,渗透到人羣中,主动传讲福音,且是去中央化和共享;「church 2.0」是指四至二十一世纪教会,有固定的建筑物聚会和有系统,被动等人进入,且是中央化运作,有神职人员和礼仪;「church 3.0」则指二十一世纪教会,拆去教会的墙,动员信徒进入社区,成为使命教会。

  「使命空间是将神给我们的使命,进入其他人的空间里面,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他续指,城巿宣教可以分为七个阶段,首阶段是没有重构的教会;第二至三阶段是开始和完全重构的教会,例如给加装咖啡阁丶共享青年空间等;第四至六阶段则是使命营商,有商业元素在其中,由教会在背後支持,到差遣信徒作使命营商,最後变成独立的使命营商,例如经营二手店丶社企等;最後是另类宣教羣体,如网上教会丶家庭教会等形式。他认为现在是好时机去做不同的事,让弟兄姊妹成为城市宣教士,在新的空间传福音。

  

  其後由四位牧者分享教会空间转化的经验。基督教中国布道会尖沙咀迦南堂关浩然牧师分享教会由尖沙嘴迁至深水埗,由二楼迁至地铺成为「家·南·天地」,开设功课辅导班帮助基层家庭,又尝试进入社区关心街友。他指过程中要更新教会的福音观与教会观,让会众不再以礼拜堂为中心,进入社会,不受场地限制,以人为本。他相信在新时代的社会转变和疫情转变下,教会需要大改变,不再受限於礼拜堂中,更要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宣教单位,如在家庭和工作间实践信仰。

  播道会同福九龙东堂则由高层移师至二楼,开设ASK Cafe,吴钦亮传道指开放教会後,需要整间教会改变心态,学习款待他人,不能害怕地方被弄脏。也因为教会成为了咖啡室,所以令不少街坊不经不觉进入教会,令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也有其他堂会的信徒,让他感受到合一的教会。

  观潮浸信会郑佑中牧师则分享教会年前落成新大楼,除了增设吗哪餐厅,亦有年轻人亲自设计的青年共享空间The Flow。他分享刚开始时The Flow时,曾举办青年市集,却遇上社运高峰效果不如理想,那时期的气氛更是外弛内张。及至疫情来袭,发现学生苦无地方温习,於是决定冒险开放自修室,结果接触到超过二百人,又因与区内学生会合作而认识到多位校长,他坦言:「过程没有深思熟虑,而是trial and error(试错)。」

  中华基督教会公理堂陈滙宝宣教师分享,疫情下留意到有些「麦难民」转到维园露宿,於是决定开放教会予部分街友避寒,划分区域增设间隔板和专属的物资箱。他指除了要与管理公司协调外,亦需要查证街友背景确保没有吸毒,通过面试才可加入留宿名单。聚会後,与会者加入不同讲者的分组,更进一步进行讨论和询问。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释经讲道】

【教会触觉】

【咀嚼圣经】

【城市心灵】

【平视人生】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牧心世情】

【环回新界赏教堂】

【生命教育】

【画出深情】

【译经随笔】

【连载小说《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