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谈许地山与香港
第 2980 期(2021 年 10 月 3 日) ◎ 文林 ◎ 庸皆
笔者曾於本刊第2976期撰写「许地山与香港」,提及许地山於一九三五年来港任教,而近代着名作家张爱玲亦於一九三九年八月从上海来港入读香港大学(一九四二年五月因战事离港返回上海。)。她在港大期间曾修读许地山的课,根据黄心村教授的研究,张爱玲一九四三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茉莉香片〉(现载於《倾城之恋》),乃是以弟弟张子静和所憎恨的家庭为背景,小说男主角聂傅庆随父亲和後母从上海来到香港,他在大学认识了可爱活泼的言丹朱,不自觉地将对家庭温暖的渴慕投射在她的身上,特别是言丹朱的父亲言子夜的完美形象:留学回来,年过四十,身穿长袍,热爱中国文学的瘦削学者,正正就是以许地山为原型。许地山是香港大学有史以来第二位中国籍教授,而第一位则是王宠益,他是道济会堂王煜初牧师的幼子,教授病理学,惜於一九三零年逝世,所以不只时间不吻合,学业背景也回异,因此言子夜角色除了是许地山之外,其他人可以对号入座吗?
许地山虽然身穿长衫,但他的飘逸衣装,展现非一般八股气息,在华洋杂处的殖民地香港,以五四精神新文学角度重读经典,传授传统,肩负复兴中华文化使命,可惜英年早逝,未竟全功,长埋在薄扶林华人基督教坟场。坟墓经过四十馀年,日久失修,幸得香港文学研究学者小思撰文慨叹,感动了她的一个学生,分文不取,慨然修坟,金字青石碑稳立在台阶上,时维一九八四年清明前後,香港正酝酿回归祖国,好像唤醒我们中国人身分的事实。
许地山曾於一九三六年版的《普天颂赞》以杨荫浏的中国曲调〈天地〉谱写〈神佑中华歌〉:「神明选择赐与,一片荆原棘地,我祖开辟;子孙继续努力,瘦瘠变成膏腴,使我衣食无亏,生活顺利。」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精深博大,实有赖先祖的努力耕耘,才能领受上帝所赐的硕果收成,我们必须珍而重之。顺便一提,一九七七年版的《普天颂赞》将这首圣诗改名〈神佑我土歌〉,而将〈神佑中华歌〉冠以赵紫宸填词的另一首圣诗。尤为可惜的是近年的新修订版,更将〈神佑我土歌〉删除。不过,历史的真相纵然不写在册上,也会写在人心里,正如中华文化的韧力,永远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