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一)水上人的端午节

2958 期(2021 年 5 月 2 日) ◎ 旅游世界基督教 ◎ 龚立人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以往多期主要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基督徒经验。五月这数期,我计画介绍香港水上人文化。

  二零一一年,大澳端午节龙舟游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龙舟游涌始於十九世纪的大澳。在端午节当日,载有神像的小艇(或龙舟)游行各水道,沿途为水中的幽魂化衣。这起源据说跟当时瘟疫有关,透过游涌,驱除瘟疫。後来发展出有龙舟竞渡。南丫岛渔民也有类似大澳龙舟游涌做法。例如,在端午节当日,他们接天后像到龙舟环岛一游。期间,他们会为水中的幽魂化衣。某程度,南丫岛渔民是复制了大澳渔民经验。受访者九叔说,「我们的龙舟活动是纪念屈原。」他重复了两三次。

  以屈原的端午节解释龙舟游涌和以龙舟游涌解释屈原的端午节对建构龙舟游涌有以下含意:第一,选择以屈原解释端午节,不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丶纪念越王勾践和东汉孝女曹娥等传说。屈原是一个甚麽符号?传统上,屈原象徵宣扬国家认许的忠君爱国情操。一个没有屈原的端午节与一个有屈原的端午节有甚麽分别?九七前的屈原符号与九七後的屈原的符号是否有不同?同样,九七前的端午节的符号与九七後的端午节的符号是否有不同?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但对九叔来说,他并没有太留意这些分别,也没有进一步解释。强调屈原不但为南丫岛渔民提供一个当日活动的合法化理据,更将一个处理生活日常的宗教活动提升为有较高层文化的意义。南丫岛渔民的龙舟游涌是一场历史价值的延续,不纯只属於他们渔民的文化传统。

  第二,同样,端午节的做糭和抛糭入海的经验为龙舟游涌的幽魂化衣赋予另一层合法性。九叔说,现时已比较少抛糭入海,但作为幽魂的屈原仍会得到供奉,因为他是幽魂化衣的对象之一。迷信与否不是南丫岛渔民的考虑,但供奉屈原为他们的活动铺上一层有深度的价值和体验。他们尊崇的不是普通的一个人物,而是在中国文化有一定地位的人物。南丫岛渔民不会朗读屈原作品,但屈原的精神被尊重了。

  除了屈原的端午节为南丫岛渔民的龙舟游涌给予合法性外,他们的行动也巩固了某种对屈原的端午节之论述,即忠君爱国情操。当陆地人将焦点集中在糭的制作时,南丫岛渔民以宗教仪式,配合自己的关注,纪念屈原和保留丶传递他的象徵价值。对一个传统上被陆地人轻看的水上人,南丫岛渔民在端午节的活动为他们带来一份以历史责任出现的尊严。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文林】

【释经讲道】

【特稿】

【城市心灵】

【天路历程】

【平视人生】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旅游世界基督教】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命校园】

【画出深情】

【福传中华踏脚石】

【译经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