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視障人士神學觀念
 同感同行建立友善教會


2868 期(2019 年 8 月 1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視障人士福音中心已於七月二十五日,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窩打老道山福音堂舉辦視福四十週年牧養交流會「西羅亞池的約會,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教授以「一種聯想的信仰思考:視障者的神學」為題,從聖經中反思視障者的神學。

  龔立人教授開宗明義指,許多視障者在生活上面對不同程度的歧視和困難,因此神學必須從反對歧視、以及對他們充權作起始點。約翰福音九章為耶穌治好瞎子的經文,內容或許令視障者羨慕,惟他認為:「這故事有意無意地,將視障者的人生目標或上帝的拯救等同沒有視障,當然這可以是個人期望,但不應被看作為上主救贖的內容。」因此,他改以耶穌擺設筵席的比喻(路十四12-22)為例,經文記載主人原先邀請的許多賓客(富有和健全者)缺席,於是主人叫城裏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同來享受筵席,他以此比喻反思視障者的神學觀念。

  善用其他感官 深層建構信仰

  他解釋,貧窮和殘障者無疑是填補缺席賓客的位置,但這些人也有可能存在於原有名單中,只是位置臨時多了,主人才宴請更多的人前來,故此經文並無暗示貧窮和殘障者是替補或次等,只可說是健全者把自己與天國隔絕。另外,根據猶太人傳統,賓客出席筵席前必須先了解其他赴宴者的背景,由於當時貧窮及殘障者被視為罪人,富有及健全者或覺得與其同席會沾上不潔,故紛紛推辭筵席。他表示從經文看出,上帝不會因滿足某些有經濟能力及健全者的軟弱,而犧牲身心障礙人士的尊嚴,「生活中我們往往太着眼於健全人士的意見⋯⋯卻犧牲了真正軟弱、被歧視的人應有的尊嚴。」他續言:「被邀請的這些人(貧窮及殘障者)從一開始就是賓客,不是可憐的對象,他們在上主眼中是珍貴,如果他們不出席是宴會的缺陷。」

  龔教授強調,殘障者的出現並非提醒自己多幸運和蒙福,而是提醒人存在是要活在關係中,彼此倚賴。他解釋,社會一直建構着「人要獨立自主」、「不倚靠他人」的訊息,卻忽略了人要在關係中生存,殘障者只是較明顯地將人要互相倚靠的生活需要呈現,重新喚起健全者對於關係的重視。

  此外,視障者雖然失去視力,但仍有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感官,他認為視障者可善用其他感官,對神學作出新發現。他解釋,今日神學世界被限制成只有視覺和聽覺兩類,前者為畫像及雕塑,後者為聆聽聖經中的上帝話語等,其他感官在神學上卻未有成熟的發展。他舉例,觸覺神學不是把詩歌或聖經變成凸字,嗅覺神學也不只為分辨花草樹木,而是透過不同感官,多層次地詮釋聖靈與人的關係,從而建構信仰,甚至向健全者貢獻這些重要的思維。他坦言,視障者在現實中確實面對許多限制,但仍可以發展視覺以外的面向,豐富生命,信徒應反思有否被單一生命面向過分主導了人生。

  建立屬靈自信 發揮恩賜事奉

  博恩浸信會堂主任劉寶香牧師回應指,視障者不單要求物質支援,更需要「被看見」,即被人明白和公平對待,讓他們有公平機會發展潛能,同時需要在心靈上「看見」上帝和人的愛。至於牧養上,她認為首要做到「照料而不操控」,她承認照料必然涉及安排,與操控有時只一線之差,緊記要將心比心,以服侍的角度出發,讓他們得到不被操控的尊重。

  她強調,服侍者必須與視障者「站在同一位置」,感受對方的感受,自然便帶來行動,而不是在情感上同情或可憐對方。她以耶穌為例,指祂道成肉身,易地而處體諒人的感受,由同感心出發以憐憫待人,而不是高姿態地去可憐他人。她又籲教牧培養視障者屬靈的自信心,讓他們知道自己與健全者一樣,同是上帝寶貴的創造。「真正屬靈的自信心是知道自己不足,但不自卑,更謙虛地去倚靠神。」

  基督教宣道會香港仔堂堂主任李銳民牧師則在工作坊中分享,視障者在許多方面與普通人無異,他們可當教師或牧者,部分人甚至能擔任司琴和主日學導師,貢獻教會。談到牧養挑戰,他直言信徒常以為視障者一無是處,又或對他們的生活習慣充滿誤解,其實現今科技發達,透過電子儀器幫助已可處理大部分生活需要。他又籲教牧建立一個視障者友善的教會,例如在程序表上打印凸字,以及鼓勵信徒多關注視障者的需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