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午餐革命

2871 期(2019 年 9 月 1 日) ◎ 平视人生 ◎ 李灏麟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我任教的院校没有饭堂,午膳时间又只得短短一个钟,同学往往变身外卖一族,可是开餐过後,垃圾桶旁就堆出一座「饭盒山」。

  我在上篇〈搵食艰难〉抛出一个名为「共享食堂」的提案,试图回应上述问题,今篇继续话题谈谈细节吧。

  「共享食堂」尝试结连区内妇女,善用她们的手艺,为同学煮一餐饭。每餐材料费约二百元,份量足够四至五位同学。除了妇女一方付出,同学亦要自家炮制一份小吃(例如曲奇丶甜品或特色饮料等等)答谢。计画鼓励自己碗筷自己洗,所以用膳完毕,同学须作简单清洗後才即场归还。

   厨娘从何处来?就从上篇谈及的民社,一所植根区内多年的非政府组织。然而,做饭不易啊,煮前要买餸,买完又要洗,洗完才可煮,煮完又要洁净厨具,连番工夫动辄几句钟。假如碰上炎夏,不仅厨房温度直线上升,出街买餸也随时变成一份汗流浃背的苦差。上文提到的二百元,顶多抵消材料费,并未肯定街坊的汗水与心血。

  所以院校一定要做点事。我校位於石硖尾,这区有个特色,设置了不少盲人中心,所以街上不难遇上视障人士的踪影。其中一间规模较大的,更提供按摩服务。沿着这条思路,有天忽然想到一种回馈方式:既然妇女愿意为同学的健康多走一步,就用一张张脚底按摩券来回报吧。这样妇女得益之馀,亦可一起推动社区经济,支持区内的盲人按摩师傅。

  吃一口饭,同时也在饱餐精神食粮。「共享食堂」期盼同学从妇女身上领悟“City is our campus”的道理,即校园无分界线,城市也是一所学堂。区内妇女当然是整个计画的灵魂,不过除了包送伙食,还会受邀留下来「共食」,跟同学边食边搭讪,彼此交流生命故事。

   我们无意解决「饭盒山」的问题,计画仅仅希望探索一种绿色校园的践行方式,试验期间每周只会推行一次。

   你觉得可以吗?以上皆是理论部分,实践起来可能又是两码子的事。下篇续谈。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文林】

【释经讲道】

【E疗行传】

【《和合本》圣经百周年纪念系列】

【九龙半岛赏教堂】

【城市心灵】

【平视人生】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明心见证】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画出深情】

【译经随笔】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