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利道17号
第 2871 期(2019 年 9 月 1 日) ◎ 九龙半岛赏教堂 ◎ 区伯平
上世纪五零年代初,内地大量民众为了逃避战乱而来到香港。为了安置暴增的人口,政府开始开发深水埗的靠近山麓地带。开辟出来的新土地既要兴建住屋,也要建设各式社会服务。在李郑屋一带,新辟的低平土地建成了大型公共屋邨,就是第一代的「李郑屋邨」。至於贴近山麓的山坡,当年不便建造住屋,则划作公共服务用地。
建造在低平土地之上的李郑屋邨,於住屋与山坡之间隔着一条广利道。换言之,广利道好像一条分界,它的一侧是李郑屋邨的住屋,道路的另一侧就是山坡。沿着这段山坡,都被划作公共服务用地,结果整片都建了学校。沿着短短的广利道上,学校一间贴着一间,而学校隔了马路的对面,全是住屋。这是一幅十分有趣的景观。
当年香港社会的人口出生率极高,适龄儿童甚多;广利道上的学校,一间贴着一间,正要提供大量学位,应对这项教育需要。教会的基本目标旨在牧灵,然而教会也善於办理教育服务;於是这里不单有教会办理的学校,在短短的广利道上,竟然矗立三座教堂。四号的「深水埗浸信会」丶九号的「圣老楞佐堂」丶十七号的「圣公会基爱堂」。
近年重建的「深水埗浸信会」,外型高拔崭新,十分瞩目,差不多成为广利道的新地标。六十年楼龄的「圣老楞佐堂」丶与两旁的学校并排而立,朴实无华的外型带着一份令人景仰的庄重。至於「圣公会基爱堂」,奇情了,除了行人道旁附有堂会名字的数十级石阶,路人在街外差不多看不见教堂,不知道这所教堂的存在!
圣公会基爱堂与旁边的基爱小学丶是在同一幅地段上同时兴建的。设计两者时,将学校放到贴住街道的位置,而整座教堂则建在地段的内里。结果小学的庞大校舍将内里的教堂完全遮蔽;教会好像在隐藏自己,向坊众表明服务社会的热诚。
深水埗是当年涌至香港的「难民」的重点地区,他们聚居在李郑屋至石硖尾一带,在这里遍布无助民众栖身的寮屋。圣公会分别在李郑屋及石硖尾两处展开服务,於一九六三年在李郑屋邨建立基爱堂。与教会同时发展的,除了办学之外,还有其他对应社区需要的服务。
区伯平(撰述,绘图及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