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再思政教分离
避免触及权力政治

2871 期(2019 年 9 月 1 日) ◎ 要闻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浸信会联会培训部已於八月六日举行「教会再思政教分离」讲座,由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教授丶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罗秉祥博士主讲,他从历史再思今日教会的政教分离原则,鼓励信徒多参与公益政治,避免触及权力政治。

  讲座前,香港浸信会联会会长罗庆才牧师率领全体会众为近日香港处境代祷。罗秉祥博士开宗明义指,在众多宗派中唯独浸信会坚持政教分离,并视为信仰重要部分,因此如果浸信会对政教分离有误解是很可悲的事。他指,政教分离源於英文「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指的是政府政权,以及有形的教会两者,「很多人误解政教分离的相反就是政教合一,但其实不然,政府和教会可以有很多种合作形式。」他补充,政教合作形式主要分为平等合作和主从关系,後者可由其中一方作主。

  中世纪政教关系处於平等合作模式,皇帝和教皇并驾齐驱,惟彼此想支配对方而相争,於是马丁路德提出政权自主,脱离教权,但却要求政府出手处理异端;而重洗派则提倡宗教宽容,反对政府用政治手段镇压异端信仰,强调信徒不参政,不同流合污。相反,美国曾担心教权过大,出现过国教担忧。罗博士解释浸信会自身起源於英国,因不满国立教会而生的地下教会,因此美国浸信会之父威廉斯(Roger Williams)致力反对国教及宗教迫害,美国宪法终在一七九一年作出修正,订明没有国教,并享宗教自由。

  罗博士说,当代社会的教会地位大不如前,教会地位不再与政府相等,「现在担心的并非国教问题,而是宗教自由问题,在两种权力间教会有没有足够自由度。」因此,他认为当代的政教分离,应重新定义为「教会与政治权力分离(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political power)」,并以其政治目的区分为「公益政治」(Politics of the common good)及「权力政治」(Power politics)。

  他阐述,权力政治包括长期参与从政丶加入政党丶基督徒组党丶政治智库,而公益政治包括因违反社会公义而反对丶闭门会面游说,以联署丶游行丶集会反映民意丶以机构名义刊登声明丶各种不合作运动等。罗博士引述阿摩司书讲论经济欺压来自於政治制度的配合,对制度作出明显关注,并提醒信徒新约和旧约都关注於社会公义丶关爱受造世界。

  他认为在原则上,教会的召命不是寻求政治权力,因此教会不应组织政党或成为民间政治压力羣体,也不应卷入政治权力争斗,「教会不应为任何候选人助选,无论其政纲如何讨好教会,也不应在崇拜程序表附载参选人资料,以避免政治化。」而实际上,教会没有专长能力发表全面政见,而且会众政见却多元,应避免撕裂。但教会应多关注公益政治,成为社会的道德良心,提醒及监察羣体生活的最基本价值观,包括公平丶公正丶公义丶压迫丶剥削和歧视。

  罗博士参考美南浸信会指出教会参与政治的自我定位,就宗教议题及道德议题持续关心及倡议,偶尔就特定重大紧急议题发声明或公开信,以协助会众在关注公众领域议题,「有时教会说只关心道德议题,不关心政治,但实际难以切割,只要进入立法程序都属政治。」

  就本港近日社会议题,他指有数间浸信教会前所未有地发声明谴责七二一元朗事件。他进一步建议浸信教会可参照宣道会香港区联会,成立神学及时事立场委员会发表牧函,透过研究协助堂会教导会众,教牧同工亦应接受神学院的伦理学课训练,同时面对争议性议题时,应提供正反论据,让会众兼听,如以阅读及讨论小组分享感受。

  他提醒教牧同工召命不在於政治,故应谢绝权力政治,更不应卷入政治权力争斗,如参与助选丶担任政协等,但强调应多参与公益政治,以表达关心。他以《洛桑信约》提醒,社会关怀与传福音一样是基督徒的责任,华人教会不应忽视社关行动。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文林】

【释经讲道】

【E疗行传】

【《和合本》圣经百周年纪念系列】

【九龙半岛赏教堂】

【城市心灵】

【平视人生】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明心见证】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画出深情】

【译经随笔】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