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人非「废老」
第 2840 期(2019 年 1 月 27 日) ◎ 城市心灵 ◎ 吴思源
特区政府宣布把合资格领取长者综援的最低年龄由六十岁调升到六十五岁,引起轩然大波。有指责港府不仁丶凉薄;也有同意者认为六十五岁前的人根本未算「长者」,可自食其力。就算年届六十五岁,即一九五四年出生,其实属战後婴儿潮一代。按社会学家说,战後婴儿潮乃人类历史上最幸福丶最能干丶最有本事的一代。他们免受战祸丶生於和平盛世丶有机会接受教育,更适逢工业发达及经济起飞,所以多能透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改善生活条件,攀上社会阶梯。
当然这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出生在香港及西方自由国度的(也包括日本丶南韩丶台湾丶星马等)固然属上述幸运儿;若出生在铁幕国家则不幸是命运迥异,如中国大陆丶越南丶北韩丶古巴。
以香港战後婴儿潮来说,他们的父母多在战前移居香港,除少数外,其馀多是劳苦大众出身,住木屋或唐楼劏房,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孩子们也多不负所望,有能力读书的升读至大学,无能力或乏机会的也多凭一技之长建立个人事业,结果多能有所成就,生活无忧。
以住屋为例,好多童年时住山边木屋寮屋的,少年时已「上楼」入住早期的公屋(如鸡寮丶蓝田丶黄大仙),再进一步在七十年代买了居屋甚至私楼,然後随着入息增加及香港楼价飈升,以楼换楼方式向上爬,至终住进美孚新邨丶太古城丶绿阳新邨等。今日你到这些老牌私人屋苑,多见到这羣六丶七十岁的退休「长者」。
当然还有相当的数目已移民外地,倘若你到多伦多的士嘉堡丶澳洲悉尼的唐人街,也多会遇上这个年龄层的「香港人」。然而不论是留港或移民的香港「本土」长者,多已生活无忧,少有向政府申请长者综援。
至於申请的又多是甚麽人呢?其实多是七丶八十年代或更後移居香港的新移民。大家还记得上世纪七丶八十年代,内地改革开放,容许内地人以家庭团聚理由申请来港,当然还有一些非法入境的(坐大飞),他们来港後多在地盘或工厂做粗活,但多入息微薄,没能力储蓄,到年纪大了体力渐衰,又失去工作能力及机会,惟有申请综援度日。
若看实际数字,也是有迹可寻。香港现时六十至六十四岁年龄羣约五十五万人,领取长者综援的只有万多二万人,因如上所言,「本土」长者根本不用申领,他们不是可以自食其力,安享退休生活,就是早已移民;剩下来近二丶三十年来港的「输入」长者,人数估计也有最少一丶二十万,那麽现时只有两万多申请长者综援,已足够说明香港的「长者」其实很本事,绝对不是甚麽「废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