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陳偉生博士:
醫保、投資——退休前要考慮嗎?


2803 期(2018 年 5 月 13 日)
◎ 教會觸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勞碌工作半生,能夠享受悠閒的退休生活固然可喜,但失去穩定收入下,部分牧者更要遷出宿舍或削減房屋津貼,加上年老醫療費用龐大,如何妥善理財將成關鍵。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下稱聯會)司庫陳偉生博士曾深受病魔困擾,手術費動輒數十萬元,幸好早於年輕時經受僱高等教育機構的「團體醫療保險」中,自費加購附加醫療保障(住院每年總保障額可達數百萬),大大減輕了當時的醫療負擔。他解釋,教會機構為僱員購買的「團體醫療保險」,大多只提供基本保障,且保額一般較低,如保險計畫容許僱員加購附加保障,可考慮購買。陳博士正是以此做法,決定加大住院保額,保障對象更涵蓋家人。「公司購買的保險保額可能只有二、三十萬元,但一次手術費都數十萬元,所以一定不足夠,而top up(加購附加保障)只是每年多付數千元,為何不購買呢?」

  應與保險公司協商 設多元化退休保障

  此外他提到,部分保險公司或會讓退休同工續保「團體醫療保險」,僱員可於退休前購買,保費按照當時僱員的年齡及各項狀況調節,好處是終生受保,更保障現有及曾索賠的疾病。他認為,教會機構可以考慮與保險公司協商,相信此舉將增加教會的保費,但所付開支必能保障退休教牧的生活。至於在職員工方面,則應與公司聘用的保險公司溝通,如有提供以上計畫,可視乎實際情況參與。

  他又分享內地情況,指國內法例要求企業為所聘的員工購買「社保」及「醫保」,為教牧提供適度的退休保障,如退休後每月可獲退休津貼及醫療住院保障等。他亦聞說有內地教會或高等教育機構,容許退休同工以較低廉的租金繼續居住現有宿舍,他認為這些保障可解決退休牧者的理財困擾,希望香港也能推動類似「社保」及「醫保」等計畫。

  謹慎制定投資策略 等待時機策畫未來

  除醫療保障外,退休人士須依靠積蓄過活,倘若投資有道,其回報更可減輕生活上的經濟壓力。陳博士對投資理財頗有心得,他以聯會的投資策略為例,其資產主要分為現金、物業及投資三部分,投資方面主要為穩健的本地銀行股,建議退休同工可參考聯會做法,將財產按此比例劃分。

  至於物業方面,他認為除了自住亦可作投資用途,惟香港現時處於樓價極高峰期,如想在退休後置業,風險甚高。因此,他建議可先租住房屋,等待適合時機購買相對便宜的香港公屋單位,或在內地及外國購置便宜物業作保值及長線投資用途,即使二線城市的樓宇亦可。「我買樓的宗旨是自己能夠承擔,不太重視地點或其他因素,因為退休後也未必在那裏居住。」

  回顧人生歷程,他坦言青成階段需要處理結婚和生兒育女的支出,經濟狀況難免緊張,這時不應考慮投資買賣,只維持基本儲蓄習慣便可。那麼何時才開始投資呢?他直言,當差不多完成供養兒女的責任,便可購買物業或開始定期儲蓄金錢。居住在香港高等教育機構宿舍多年的陳博士正是以此做法,在小女兒快將大學畢業前,計算未來可預算的支出,將剩餘的積蓄購置為自己在香港退休預備的第一所物業。

  切勿強行積儲財富 堅固信心克服困惑

  惟他引述路加福音十二章十六至二十節的比喻,有財主蓋倉房收藏一切的糧食和財物,積存以換來多年的安逸生活;上帝卻稱他無知,凡為自己積財,在上帝面前卻不富足。因此他強調,定期儲蓄是健康的行為,但切不可以積殼防饑為由,過度強行積儲財富,否則當安全感建基在財富上,信心便會減弱並影響生活和事奉。「這是很自然的傾向,當一邊積財,一邊又怕不足夠,想要安全感⋯⋯積財是對,但不應過度。」

  他又分享,不少教牧長執都擔憂退休後的生活支出龐大,他看法剛好相反,認為年輕時常要應酬和購買消費品,支出自然較多,但退休後生活基本只有「食」、「住」和一般社交娛樂,撇除醫療費用,應可有效控制支出。他又稱,當退休前的生活方式慢慢定型,退休後應不會有太大改變,生活費很大機會降低,籲退休教牧無須過分擔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