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的一片彩
第 2817 期(2018 年 8 月 19 日) ◎ 平视人生 ◎ 李灏麟
大火发生了,你只有时间拿一件东西离开,你会马上从家里挑甚麽?以上一条假设性问题,我们大概不会感到陌生。但是如果将问题转一转,变成以下一个样子,你又可有头绪:大火发生了,整幢大厦浓烟密布,你极需要有人引路,此刻你会想起谁?
消防员?不错的提议。可是,我们还有更好的选项——一位盲人住客。毕竟,失明人士惯常「摸黑」而行,就算漆黑一片,大抵难不到他们吧。有趣的是,带我们逃离火海的,竟是所谓的「残疾人士」。顷刻,「健全」与「残疾」的界线显得模糊不清,瞎眼的居然「看见」了。
我们毋须身陷险境,亦可经历这种角色转换(role reversal)。位於美孚的「黑暗中对话体验馆」(下称DiD),过去九年一直提供一个场所,邀请参加者手执俗称「盲公竹」的杖,在黑得无法再黑的的环境下,蹑手蹑脚地走过五个场景,包括公园丶渡轮丶市场丶戏院和咖啡室,再以一段与失明人士的对话作结。有多黑?最简单的形容,就是伸手不见五指。若喧染一点说,大概像保罗在大马士革的路上受强光一照後倒地的反应:「睁开眼睛,竟不能看。」我在馆内的感受也相仿,眼前「好像有鳞」,睁眼与闭眼丝毫没有分别。奇怪的是,当参加者行得步步惊心,导赏员却对前路和各人的位置了如指掌。当下,我不禁怀疑导赏员戴了夜视镜——不,不是怀疑,而是百分百肯定。但我错了……。懵然无知的我,事後才得悉导赏是由失明人士带领!
在黑暗里,有些事情倒被看得更加清楚。於我,最强烈的是对何谓「残疾」多了一分反思。在漆黑中我们一筹莫展,盲人却倒过来指引我们方向。事实上,这是创办人欣然欲见的效果。首个DiD,始於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德国,现已遍布全球四十多个国家,旨在提供一个平台,增加主流社会对「不同性」(otherness)多分包容。这是一个转化之旅,犹如扫罗与主相遇後,由逼迫人的「扫罗」蜕变成为主发声的「保罗」。
可惜,DiD将於九月闭馆。理由主要有二:一丶坊间的体验活动愈来愈多,竞争自然愈演愈烈;二丶租金太贵。若要回应後一个死因,恐怕只有政府可以挺身而出。方法包括提供场地,像现在一些康文署场所,如体育馆和大会堂,早有社企进驻的先例。至於竞争问题,民间就要多点用脚支持了。其实,不少公丶私营机构,每年均会安排员工发展日或退修,负责福利组或发展部的同事,不妨试试提供类似的体验活动作为选项。
你的支持不会教人失望。DiD备受推崇,香港旅游发展局有专页推介,年前更被TripAdvisor评为本港最具游客吸引力的首选活动。设计一个拥抱差异的城市,无论从上而下,抑或由下而上,各方都要多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