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神学与实用神学

2817 期(2018 年 8 月 19 日) ◎ 信.道.灵.心 ◎ 陈锦权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德谦兄经常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个案,以当事人的经历带出许多我们不敢触及的问题,今次也不例外。我们在这个循环提出的对话,是「教义容不下的经验」,读者若未阅读过两期前许德谦的「你聆听的空间有多大」,请先翻阅当中的「小玲」的个案,否则未必能明白笔者本文的观点。

  笔者大胆提出,文章中的「教牧们」及「基督徒心理专家A」可能是系统神学家的缩影,而「基督徒心理专家B」就像一个实用神学家。这只不过是笼统的分野,各位神学家勿对号入座。而他们的不同是,在面对新的现象时,系统神学或会以过往所建立好的信仰框架来过滤丶解释这新现象;而实用神学或会先着重当事人的信仰经验,会以与他们共度难关为出发点提供协助。

  这个观点是套用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人在处理及认知新事物时的两套策略,一种是同化(assimilation),是将新的事物放进现有的基模(schema)中,使之同化;另一种是调适(accommodation),是既有的基模不能解释新事物时,就修改既有的基模,以求达致有新的认识。德谦兄文章中的教牧们与A,就采纳了同化的策略,以求将小玲的经验放在既有模式中。此举在信仰上无需修改,但带出关顾问题。

  而专家B采用的是近似调适策略,先接纳小玲的经验让其抒发,加以肯定,当中亦涉及很多疑幻似真的经验。个案中未有系统地修改信仰,但亦有很多灰色地带没有说明,是有机会对现有信仰系统的改变。

  同化与调适都不是坏事,是我们接触新事物/经验时经常做的事,我们甚至可按情况灵活套用,没有一套比另外一套差。但当这两种策略走到极端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过分同化会导致信仰与生活脱节丶固执丶遍激丶唯我独尊,最後变成所谓「坚离地」的信仰。过分调适亦会变成没有立场,在信仰上左摇右摆,以人的经验取代一切。我们亦会有惰性,习惯地只使用一套而忽略了它的限制。

  处身在信仰与经验有矛盾的状态(例如小玲)虽然是件不快的事,但信仰是要处身在这种边缘,在矛盾和夹缝的状态下才会迫使我们认真探求,带来成长。而在过程中未必是只用一套策略就完全奏效。

  陈锦权(信义宗神学院心理及辅导科副教授)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文林】

【释经讲道】

【传道故事】

【信.道.灵.心】

【四环九约赏教堂】

【城市心灵】

【平视人生】

【广荫颐养】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明心见证】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记】

【画出深情】

【谁明宣子心】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