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路德以前宗教改革的晨星(1)
第 2767 期(2017 年 9 月 3 日) ◎ 牧心世情 ◎ 范晋豪
历史的发展往往有其律动,经过长时间的蕴酿,各样条件成熟,才会揭开历史新一章;不会单单因为一个人或一件事,而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然而,历史学者往往也喜欢以一个代表人物或一件代表事件,标志着历史重大变革的开始。今年是宗教改革五百年,正因为奥斯定修会马丁路德修士(Martin Luther, 1483-1546)是在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诸圣日前夕於教会大门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抨击赎罪券背後的赦罪观念,从中引申出对教皇与教廷在世权力设限,马丁路德贴出这九十五条,原意是引起神学讨论,岂料在往後所引发的是地方教会与罗马教会的分裂,与及罗马教廷与德意志民族的权力斗争。历史拣选了这人这事,标志着宗教改革浪潮的开始。然而,早在马丁路德未在教会门前贴上九十五条以先,甚至远在他出生以前一百多年,对教会进行改革的呼声,早在英格兰这片土地响起。谈到英国,对於英国教会後来在都铎皇朝历经四朝漫长的宗教改革历程,有些持质疑态度的人会问:「如果教皇良十世(Leo X, 1475-1521)接纳亨利八世(Henry VIII, 1491-1547)与凯瑟琳皇后婚姻无效的请求,英国会否出现宗教改革?今日的圣公会会否存在?」这次偶然的个人因素是否足够推动整个英国的宗教改革呢?的确,教廷一度深信亨利八世所统治的英国是罗马天主教最安全坚固的堡垒。亨利八世在一五二一年敕令首相在伦敦焚毁大批流入英国的路德着作,并於同年发表《反对马丁路德捍衞七圣事》一文,反击路德的《被掳於巴比伦》对罗马圣礼的批评。他这一行动还於一五二四年赢得了教宗敕封「信仰衞士」(Defender of the Faith)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