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大堂

2765 期(2017 年 8 月 20 日) ◎ 平视人生 ◎ 李灏麟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某天晚上,我的视力突然变模糊了,人也有点眩晕。上网搜寻了一些健康资讯,赫见情况可大可小,轻则患眼中风,重则预兆脑中风。不同的文章皆指向同一结论──切勿延误就医。於是,马上换衫赶往急症室,抵埗刚刚是半夜十二时。

  登记後不久,我被分类为「次紧急」病人(其他分流级别包括危殆丶危急丶紧急及非紧急),即时卷入漫长的等候期──足足五句钟。期间我愈坐愈冷,由於适逢炎夏,身边不乏短袖和热裤人士。大概是大家都失了预算,估不到室内丶外温差相距甚远。我尝试闭目养神,不过大堂的胶凳太硬梆梆了,忍受百二分钟已不容易,熬足一个通宵实在相当磨人。

  翌日,被转介到眼科中心作进一步检查。这趟顺畅多了,不消一小时就一一完成登记丶诊症及覆诊预约。候诊的待遇也是两码子的事,座椅不单柔软有垫,大堂还有装设平面电视播放即时新闻。

  两所都是公营机构,为何病人的体验截然不同?有说是急症室被人滥用,但我并不认同,至少针对通宵达旦求诊的人来说,试问谁会在冰封似的候诊大堂由午夜苦等至凌晨?也许只有三类人:穷人丶身体的确不适的人;以及忧心病情恶化的人。我看到的是一个服务断层(因人手丶资源不足),和一个长年被忽视的社会问题(一大班病人滞留在同一空间互相交叉感染)。

  大堂可以并不冰冷。两所医疗机构均张贴了不同标语,包括「语言暴力,不堪入耳,加强沟通,互相体谅」丶「爱惜医护人员,防止暴力发生」等等。我个以为,「暴力」的根源不在於前线医护人员没有紧守岗位,也不在於病人太过刁蛮,而是掌握公帑运用大权的人会否体察民心,不容自己朦胧了事。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释经讲道】

【品兰集】

【教会触觉】

【传道故事】

【信.道.灵.心】

【城市心灵】

【家庭牧养】

【平视人生】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明心见证】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记】

【路德的苹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