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攻略
第 2751 期(2017 年 5 月 14 日) ◎ 教会触觉
编者语:吴思源
每年七月的香港书展彷佛已成城中盛事,因着近年入场人次动辄过百万,许多人扶老携幼「拖箧」进场「扫货」,令香港各大小出版商视之为不可轻忽的「商机」,渐次将不少新书的出版期调节到七月,亦令香港的印刷厂把每年的五至七月视为接订单的高峯期。
究竟这现象对香港整体出版事业是有益抑或有损呢?香港不少有规模的基督教出版社也多参加香港书展,而香港基督教出版业亦有每年一度的基督教书展,已办有三十届,多数安排在十月举行,当然规模比不上香港书展。
本报「教会触觉」小组召开今次座谈会,邀请多位教内出版界的代表,就书展这独特的文化现象,各持己见,并尝试探讨一个健康的出路。
Q:有言香港书展已沦为促销散货场,大家有何看法?
梁:
我认为香港书展固然有促销成份,但不至沦为散货场。基督教坊情况相对好一些,因为我们知道书展赚的机会不多,所以主力在於发布新书,以及与读者拉近关系,也会举办讲座等活动增加交流。香港基督教出版联会曾经想过很多次会否不再参展,但我们想到如果没有了基督教坊,宗教馆就只剩下其他宗教和异端,因此我们不断思考应该以甚麽形式继续参展,留下只因带着使命,相信文字可以改变生命。
慕容:
对我而言,促销散货代表产品有购买市场,并且比一般情况下销售得快,所以「促销散货」一词是中性的。书展扮演着书业中特别的通路与机会,让市民能在这舞台与一本可能从不受注意的书籍相遇和沟通,所以书展与坊间书店的角色截然不同。另外,书展背後有许多人默默耕耘,我是出版界的一分子,没有理由拒绝参与;纵然筹备书展多数亏本,但正如任职基督教出版社,每天都实践使命和接受现实,为何偏偏看到书展亏本一刻便选择放弃?
Q:大家认为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主导下的书展,现况如何?
任:
贸发局把香港书展以Trade Show(贸易展览)的心态和模式举办,令一切推销书籍行动过分聚焦在七月的书展中。加上香港阅读市场贫乏,市民平日不买书,书店门堪罗雀,却反而在书展短短一星期中有过百万人流,结果香港书业,甚至整个文化生态被造就到十分畸型。
陈:
香港书展与台湾书展最大分别是由贸发局全权主导,该局将书展定位为全年最多人流的展览,於是每年都吹嘘人数有多达约一百万,加上背後有庞大的发展商监控帐目,政府亦不作补贴,最终只变成一场人流不错的文化活动。而台湾书展政府和文化局有很重要的角色,不时会提供优惠和减价予参展单位,令他们感到被重视。
梁:
其实每次书展前後都有机会与贸发局交流,但所有参展商都知道讲完也不会得到改善,甚至已经有被加价的心理准备,见面只是游说争取加幅少一点丶折扣多一点。
柏:
场地方面,因贸发局会让租用大摊位者优先选位,结果租用细摊位会被安排至边缘位置,我们有一次试过租用人流较少的三馆(Hall 3)细摊位,结果被安排到後巷角落丶没有灯光照射到的地方,这正是突破机构其中一个惯常租用人流较多的一馆(Hall 1)摊位的原因。
Q:出版社在诸多限制下,可怎尝试增加销售空间?有何建议?
陈:
从前基督教坊座落一馆,因为未能吸引人流,最终被调往三馆。我认为需要慢慢蕴酿与当局对话的机会,贸发局从未邀请展商出席任何茶会或酒会,完全没有交流的机会,例如可以建议首日书展不对外销售,改为让参展商与同业签订版权合约的机会,这都是世界各地书展常有的安排。我认为出版联会应该尝试与贸发局谈判,重新争取在一馆落脚,至少也摆设基督教坊的「中央书店」,集合各出版商的精选推介在同一摊位。
慕容:
我们在二零一四年,尝试租用一馆摊位摆放不同基督教出版社的书籍,虽然摊位有灯光照射,但却被安排到「寻人区」附近,所以筹备书展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技术。
Q:相比香港书展,每年十月举办的基督教联合书展情况如何?
有何异同?
梁:
基督教联合书展为业界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出版社同业增进交流,感觉好像是有一羣带着相同使命的战友。然而,场地的租金亦开始面对不断加价,因此出版联会正考虑会否将书展朝向区域发展。
陈:
基督教联合书展我们自己「有Say」,所以不时有中午餐聚丶崇拜等交流,展商亦可优先参观。加上定位有清晰对象,所以每年的收益也很好,相比起香港书展,展商的兴奋程度往往高很多,近年大会更增加不少吸引力,带动更多人流和销售。比起台湾,基督教联合书展其实做得更好,对信徒和教会的影响力亦很深。
Q:对於书展现况,大家有何建议?有否其他出路?
陈:
基督教出版联会及香港基督教零售业协会可以考虑举办更多有特色主题的书展,例如可参考每年在兆基创意书院举办的九龙城书节,场地费用不高,但有心人习惯自行前往。同时应该更多推动在教会里卖书,有些教牧至今仍然会说这是商业行为而拒绝,这完全是属灵观出现问题,基督教书籍可是属灵粮食啊。
任:
我觉得可将书展分散於不同地区和时间举行,如发展成每季都有一次基督教书展,并要分散於全港各区,尤其新界西北区等,因居住地方偏远及交通费昂贵,当地居民不会经常走出市区参加展览。至於场地方面,应尽量借用地区具地标性的礼拜堂,我觉得在教堂内做书展「味道」很好,由看书丶选书至买书都在教堂内进行,对我来说十分震撼。不过这需要教会持开放态度,愿接受非教友在书展期间自由进出教堂,但我觉得出版业界有能力游说本港几间大型礼拜堂,双方协调时间举办书展。
梁:
其实出版联会已在尝试筹备区域书展,现已与元屯区联络中,而且有较大规模的出版社愿意牵头,鼓励其他出版社再加入。
陈:
有关在教会销售,曾经有人提及使用「书车」,例如利用小型货柜,载着不同书籍随处去,停泊在学校或是有空地的教会,一年做一次总结,减少书商不断搬运的成本。此外,我建议突破的地库长远可能考虑二手书买卖,在日本非常流行,更发展得成行成市,只要有人懂得筛选书籍,我相信是有可为的。
柏:
各单位可与突破机构讨论场地使用问题,如我们正思考在突破青年村及佐敦突破中心地库举办市集和展览的可行性。但我认为最重要是培养阅读羣体,例如经常举办活动,将特定讯息传递给读者羣,这讯息比举办一场书展更重要,所以如书展有一个聚焦点,两者可融合在一起。至於佐敦突破中心方面,我们想集中带出人与社区关系的讯息,有时会邀请教会参与社区工作,希望年轻人从阅读中经验社区关系和邻舍协作,如果能够配合这主题,我相信在空间使用方面可以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