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七十年代
第 2744 期(2017 年 3 月 26 日) ◎ 城市心灵 ◎ 吴思源
某个周六中午,乘电车由北角到中环,再坐天星小轮到尖沙嘴,原来这段旅程很「七十年代」。坐在电车的上层,车上没多少乘客,泰半是外籍游客,其他多是中年以上的港人。电车经过华丰国货和新光戏院,「红彤彤」的略带六七情怀;未几看见维多利亚公园,想起七十年代的保钓行动和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言,当年担大旗的岑建勋和司徒华,今天已属不同的国度;电车驶过湾仔,船街丶坚拿道丶军器厂街,单是街名已充满昔日殖民地的风情。
香港的新一代只认识金钟和铜锣湾,大多数都忽略了「湾仔」这个旧区。湾仔其实很扑朔迷离,它曾经是英美士兵常帮衬的「红灯区」(今日洛克道一带还保留少许古老的英式酒吧),现时湾仔居住人口虽然不足二十万,但因为商业大厦林立,日常的通勤人口(如上班丶上学)据估计多达六十万。
在中环滙丰银行大厦下车,信步经皇后像广场到天星码头。大概因为要去坐船的人少,这段路出奇的宁静,疏疏落落的只有一些游客和放假的菲佣。昔日天星渡轮码头的大钟早已拆卸,但空气中久违的钟声似仍回荡着。新的渡轮码头外面停泊着几辆人力车,还竖立一个牌子说可以电召乘坐。我骤然想起六十年代末期曾在九龙市区坐过一次人力车,记忆中那天刮大风雨,父亲赶着提一批货物,便偕我召一辆人力车。
乘坐天星小轮是很写意的经验,我特意舍用八达通,转用辅币购买代币过闸登船,船上也是没多少乘客,水手多是年届退休的长者,但抛缆的动作仍乾净利落。据云天星小轮聘请不到接班的水手,这一代年轻人多怕热怕辛苦,宁愿穿西服做楼盘经纪也不愿当水手。
整个行程很「七十年代」,皆因那日子我们是这样生活,比较悠闲丶从容。今日崔护重来,维港两岸已没有昔日的那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