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根本,却非打回原形
第 2731 期(2016 年 12 月 25 日) ◎ 信仰重寻 ◎ 许立中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尝试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去反思作为一个信徒的信仰内容。我的想法是,假设信仰的内容不变,可是当理解和传递信仰的语言丶文化的载体,都已经历翻天覆地的转变,那麽我们所听的,我们真的明白吗?尤有甚者,我们所持守的,还是同一个信仰吗?情况就有点像我们今天打开《古文观止》,当中有些文字,今天已经不再使用;就是仍然在使用的,按着它的语境和上下文来看,跟今天的用法可能相距甚远。没有一个对古文有研究的人在旁指点,恐怕我们很少人能够看得下去,更遑论明白和欣赏。
如果再加上是外国古籍,其复杂性就更是几何级数增加。譬如希腊哲学丶拉丁神话丶犹太典籍,都属於不同的文学类型,要求不同层次的接收和理解;而但丁丶莎士比亚或歌德的名着,就算翻译成为我们能懂的语文,也不代表我们就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因着历史的距离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这些典籍的理解,有时确实可以差之毫厘,缪以千里。而这些差异,鲜有在我们读圣经丶理解信仰或传福音的时候放在心上。近年有所谓「坏鬼神学」丶「坏鬼释经」丶「坏鬼比喻」这些论述,要对应的就正是这类粗劣的望文生义。
对於已经根深蒂固的想法,要拨乱反正,当然不是一个容易的任务。毕竟每期几百字,能够做到的实在有限。但要信仰在生命中产生意义,以致开花结果,与所蒙的恩相称,就不能仅仅硬生生地记住几条基要的信仰公式,而必须回到起点,重新调校根源的偏差。
英国文学家艾略特(T. S. Elliot)说:「我们不可停止探索。而在我们一切探索的终点,将会是我们最初起步的地方。而我们将首次认识那个地方。」重寻信仰,本不在於留恋基督道理的开端;回到根本,亦并非打回原形,而是对信仰的起点有不同的认识,甚至首次觉悟信仰真正的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