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对信仰的挑战」讲座
善用网媒发放者身分

2725 期(2016 年 11 月 13 日) ◎ 要闻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网络媒体的盛行,令人人得到发言权利,信徒如何避免言论同质化的危机,同时善用网媒分享信仰信息?信义宗神学院已於十一月五日举行「咒诅?祝福?网络媒体对信仰的挑战」讲座,由突破机构事工发展总监梁柏坚先生及该院副教务长何善斌博士主讲。

  梁柏坚先生指,数码世代的资讯经常被复制和记录,今日所做的事轻易留下足迹,但新一代的想法不再一样,他们倾向使用如Snapchat等软件,避免对话被留底,将人与人的关系转变成为「一刻」的关系。此外,资讯画面和数量上的冲击,所带来的激烈感受可能已过於人所能承受,速度之快令人缺乏反思真假的空间。他直言今天「有图未必有真相」,内容农场(Content Farm)在社交媒体发放大量疑幻似真的资讯,就如「呃综援」的假新闻,利用人的愤怒情绪,制造高浏览率而获利,甚至借用Whatsapp彼此信任的渠道作传播。

  「今日常说『低头族』,其实与五丶六十年代西装友带着报纸上船看很相似,他们都想逃离於当下的处境,想离开当刻的辛苦。」他认为低头族透过电话进入到异度空间,为的是逃离现实。然而,不少人关注网络沈溺问题,却不理解背後成因,他引述作家Johnann Hari对沈溺行为进行的老鼠实验,发现当笼里有充足玩具和玩伴时,老鼠对毒品丝毫没有兴趣;越战时美军有两成人吸毒,但返家後有九成半人也没有上瘾。梁柏坚指年轻人要拿起电话进入另一世界,很多时并非出於沈溺,而是出於眼前的人,梁柏坚说:「网络沈溺真正的问题是关系,若然他的关系世界足够丰富,网络就不会占据他的人生。」

  梁柏坚指网络和流动世界影响最深的是「界线」,包括人与人间界线变模糊,工作与休息的界线亦随着通讯软件而改变。但同时带来了主权的改变,他鼓励信徒思考如何将福音信息转化成为自己的话语信息,「我们在社交媒体不只是接收者,更是发放者。」他分享自己偶尔会将崇拜经文和领受「加工」,放在社交媒体分享信仰信息,他相信普及神学教育有助信徒训练信仰底子向世界说话,将圣经中的启发活用在生活中。

  言论同质化危机 避免自义的态度

  何善斌博士引述《制造共识》一书指,大众媒体难有客观资讯,而他认为今日即使有公民记者的出现,一方面难打破传统媒体垄断,另一方面网络发布的信息背後很多时已有立场,久而久之容易出现言论同质化的危机,甚至令人自义。他以占领运动为例,起初不同路向的人彼此接纳,但到後来发展成撕裂,全因将个人领受变成绝对。他以雅各书「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提醒信徒,要定期去除累积的恶毒,放下偏见,进行多角度思考,「因为我们不是无所不知,反可能是周处除三害的周处,我们自身就是社会问题之一。」

  他续提到智能家居愈发普及,人们轻易透过手机操控家中电器,容易领人进到无所不在的假象中,他提醒信徒只是上帝眼中的管家,小心被操控的欲望所影响。他又指,信徒使用网络媒体时,不要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彼得前书三章九至十二节亦提醒人不能以恶报恶,信徒感受自己在网络能力的同时,不要忘记和平的重要。

  梁柏坚亦回应说,网络上常出现围炉取暖的状态,以为自己所讲就是绝对,更因网络的阻隔令人忘记对方有血有肉的本质,因此他鼓励信徒要回到真实场境中,透过阅读丶面对面交谈,认识有血有肉的人。他续言,信徒可以在网络行使公共身分发放言论,「公共身分的意思就是我们活在有其他人的世界,基督徒是世界的一分子,个人是一分子,教会是一分子。当教会所讲的说话是面向世界,就会看见真正离开教会四面墙的意思,不是走到公园跳赞美操丶大声祈祷就是向世界做见证,而是我们因信仰而产生了不同的信仰生活演绎。」他鼓励信徒善用网媒发放者的身分,易地而处,在发放信息前思考世界里的其他人,再分享信仰生活的见证。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文林】

【释经讲道】

【品兰集】

【一起走过从前】

【传道故事】

【信仰重寻】

【信.道.灵.心】

【各司其职】

【城市心灵】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明心见证】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