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冲突处理 I
社交风格模式(下)

2708 期(2016 年 7 月 17 日) ◎ 信.道.灵.心 ◎ 陈锦权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社交风格模式将焦点放在沟通的问题上。冲突的出现是由以上各种风格之间的不同而引起,是风格上的不合,而不单是内容问题。另外,问题的核心亦很容易被社交风格所扭曲。而这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些个人风格是在潜意识中学到的。随着成长与学习,我们会对自己常用的风格感到自在,会不经意地使用出来,亦会期望与他合作的人有相类似的风格。而当碰到与自己风格廻异的人,就容易产生冲突。

  一类常见的个案:堂主任是驱动风格的;而同工是和蔼风格。堂主任希望帮助推行个人成长课程,提升中学毕业生的抗逆能力以面对挑战,但所定的时间与同工带领的团契聚会撞期。同工同意有需要推行课程但不同意时间上的安排,希望争取其他同工及受影响团友的同意,试图更改时间安排。最终结果是堂主任认为同工不顺服丶搅破坏;而同工则认为堂主任专横丶排斥异己,结果是不欢而散。

  另一常见的例子:堂主任是分析者;而同工是表达者。堂主任小心谨慎,敬业乐业地事奉,令堂会事工四平八稳,但发展缓慢。後来聘请了一位表达型的同工,由於善於表达及有远见,深受年轻人欢迎,亦对现时教会路线诸多批评。堂主任认为同工志大才疏,高抬自己,亦感对方威胁其领导;同工认为堂主任因循苟且丶与时代脱节丶揽权又无建树,最终不欢而散。

  要如何处理?

  冲突双方都要知己知彼,亦要有弹性和与不同风格者共舞。例如在第一个例子的堂主任,要对下属作出真诚的个人接触丶表现更多温情丶减慢步伐丶以「暂时」的措词表达想法丶显示对议题中人性方面的关注。同工则要加速节奏丶显示魄力丶要多任务导向丶减少着重感受丶留意事工重心及省略细节。第二例子的堂主任要显示魄力丶加快步伐丶说出想讲的话及认同表达者的工作。同工亦要多聆听丶要任务导向及有系统丶不要强调感觉和要细致。

  若以第三者介入调解,则需要训练冲突各方明白自己与他人的风格,及如何在沟通上改变自己的风格。

  这模式可应用於因性格与沟通而起的冲突。但若涉及结构问题或实质的争议,却未必适用。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释经讲道】

【品兰集】

【一起走过从前】

【传道故事】

【信仰重寻】

【信.道.灵.心】

【各司其职】

【城市心灵】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明心见证】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记】

【阅读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