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养边缘羣体系列(三)
活在街角阴暗处
无墙教会与无家者同行

2705 期(2016 年 6 月 26 日) ◎ 要闻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闹市街头熙来攘往,街角阴暗处却有一羣被社会忽略的人,正活在绝望之中。有人会视而不见,有人报以歧视目光,然而每个无家者背後都有一个不为人知故事,牧养他们不但要了解其困境,更须放下深厚的成见。最後一期「牧养边缘羣体系列」,透过牧师丶机构工作者及无家者亲身剖白,交织出一个社会真实的画面,传福音予贫穷人不是一句「带佢返教会」就可解决一切。

  不少无家者因误入歧途而影响一生,根叔是个典型例子,年轻时混过社团,染过赌瘾,坐过监牢,出狱後一度租住朋友居所,朋友去世後搬到板间房,每月缴交千多元,租住不足一百呎的房间,「那些木虱像无形轰炸机,房间又焗又热,天热无法回去,天冷才回去。」一年多後,根叔终抵受不住木虱而展开露宿生活,尤爱钓鱼的他睡过不同码头,後来才「定居」在九龙区一处。讵料,去年区议员为争选票驱赶根叔,终被迫迁到现时的住处。

  眼前的根叔为人乐观,凡事不计较,人缘甚佳,难以想像他的过去,他直言是信仰改变了他,还说:「天父对我都几好,都几满意我。」多年前他透过救世军的聚会信主,今日他选择独居一处,刻意远离旧友,决心走出昔日处境。虽然因工作不定时少上教会,近年眼睛变差也无法读圣经,但他说:「我不会有事才找天父,心中有天父就可以了。」

  他年届七十,仍打着清洁工糊口,访问早几天他还差点中暑晕倒,但仍坚持靠一己之力养活自己。谈起领取综援,他忽然变得倔强,「只要我有能力去做,我为何不做?为了千多元要被牵着鼻子走,又要见福利官,连执一毫子都要上报,我接受不了。」根叔强调有工作和住处已满足:「我没有甚麽希望,只希望天父带我返上去。总言之一年过去,无病无痛就已感谢天父。」

  教会机构合作 原区牧养关怀

  根据「2015全港无家者人口统计行动」显示,无家者人口由2013年1,414名,上升至2015年1,614名,短短两年间增加14%,当中包括露宿街头丶24小时快餐店丶临时收容中心或单身人士宿舍。基督教关怀无家者协会外展督导周惠珍女士补充指,现时板间房租金约由1,800到5,000元,但因环境恶劣,愈来愈多人宁愿露宿街头。

  近年政府驱赶露宿者行为备受社会关注,服侍无家者超过二十年的周惠珍指,多年来政府在驱赶前都会先贴上告示通知,但去年在没有预告下突然清场,引起轩然大波,「政府并无长远计画,多年的驱赶明显没有成效,露宿者只是流徙式由街头搬到街尾,再搬到中间。」她认为政府应正视高地价及居住环境问题,甚至突破框架,如与戒毒机构合作,或在每区设「加油站」让无家者有片瓦遮头。

  「露宿行为是出於自我放逐丶与世界分割,他们是退缩的一羣。」周惠珍说无家者自我价值低落,不乏有吸毒丶酗酒等沈溺行为,亦有精神病患者和低收入人士。提到关怀无家者,自然会想到派发食物和衣服,她却说,试过有无家者随手拿出七盒饭,也有颈上系满多条颈巾,「他们最需要是被尊重和爱,告诉他们人生可以take two,上帝是既往不咎的神。我从信仰中体会到最高的爱是包含选择,会否有天我们可以不再派饭,而是与他们一起走进茶餐厅,拣选一样的ABCD餐?」她强调,服侍无家者不应要求他们达成目标,即使他们临终仍睡在街头也非失败表现。

  该会平日透过足球丶音乐丶艺术等活动帮助无家者重寻生命意义,更推动多区教会连成合作网络,由教会认领关怀区内无家者。她指教会熟悉区内环境和特性,掌握资讯较多,可在原区牧养;协会则提供知识技巧作支援,「特别在冬天,教会能更机动地在区内派发睡袋和被,足以拯救生命。」惟她坦言并非每所教会都能开放接纳无家者,曾有牧师带领无家者参与崇拜,因体臭而令会友四散;有教会为无家者设独立聚会;亦有教会会友能与他们共融崇拜,「每个教会都各有召命服侍不同羣体,但不应戴有色眼镜,因为我们无一个人能站在上帝面前说『我比他好』。」

  建立无墙教会 回应社区需要

  基督教福临教会主任牧师黎振满牧师引述弥赛亚的使命宣言:「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衪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路四18)信徒有责任身体力行传扬福音,尤其对物质和心灵上贫穷的人。难怪走过庙街榕树头,不少无家者看到黎牧师迎面而来,都会笑着大叫「哈利路亚」,虽然打趣成分区多,但足见他们打成一片,背後全因「无墙教会」的理念。

  「无家者未必喜欢返教会,因为他们大多有社交羣体障碍,觉得教会乾净整齐,自己身上则有气味,格格不入。」另外,无家者通常不会长时间离开居住的地方,因为纸皮和绵被是其全部家产,若离开参与教会崇拜,这些日用品转眼便被食环署收走。因此他认为,街头是无家者的舒适区,在其生活环境中举行崇拜聚会,对他们来说会更开心和舒适,这正是「无墙教会」能有效接触基层和传福音的原因。

  他认为「无墙教会」主要有三大元素:第一是崇拜不在四道墙内,功能流动性,目的是进入未得之民的羣体,让他们也可听道和敬拜。第二是崇拜不一定要有教会繁复的宗教程序,应按照牧养羣体的独特性,思考不同特色的讲道风格。「即使现场无座位和冷气,甚至会众是文盲也没关系,最重要是他们可敬拜上帝。」第三是定时定点聚会,由有心志的弟兄姊妹带领会众参与,即使滂沱大雨也不取消聚会,让基层知道教会与他们风雨同路。黎牧师的教会每逢周六下午,都会於庙街举行街头敬拜和信息分享,并向街坊派发咖啡奶茶和饼乾等小食,由同工为他们祈祷。至於周二晚则进行社区探访,走到街头巷尾与无家者一起敬拜,将教会崇拜带到社区每个角落,以敬拜丰富他们的心灵。

  有无家者称试过到教会聚会,却被会众忽略和歧视。黎牧师指,最重要让会众明白服侍穷人是履行上帝心意,学懂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因此每次洗礼都会重申教会服侍穷人的价值取向。「教会不可能度身订造,满足个别会众的需要,而是训练他作耶稣门徒,如果有人认为无家者参与聚会有失其身分,我会劝他另觅能满足他的教会。」他重申,耶稣的使命宣言第一项就是传福音给贫穷人,任何背景的人包括无家者都有权利敬拜上帝,教会应思考怎样将这权利归予他们。此外,教会亦要反思实际花了多少资源在穷人身上,「香港贫富悬殊,原因是资产不平等运用,教会又有否公义地运用上帝给予的资产,积极回应社区的需要?」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文林】

【释经讲道】

【品兰集】

【「性」在反思】

【传道故事】

【信仰重寻】

【各司其职】

【城市心灵】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明心见证】

【牧心世情】

【道在人间】

【阅读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