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马可福音结局
反思门徒信心功课

2705 期(2016 年 6 月 26 日) ◎ 要闻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由於多个圣经抄本均无《马可福音》最後一章九至二十节,故有言这是後人所加,也有人认为原文看似不完整的结局,是马可刻意营造的。香港圣公会诸圣座堂及基道文字事工已於六月十二日,假该堂举办「马可──绝望的终局?敍事鉴别与神学诠释的双重视角」讲座,分别从敍事鉴别及神学角度分析马可福音结局带出的讯息。

  结局带出盼望 思考门徒角色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特约教授曾思瀚博士指,早期手抄本圣经如「西乃山抄本」和「梵蒂冈抄本」均无《马可福音》十六章九至二十节(耶稣复活後的细节),直至五世纪才开始记载此部分,因此经文很可能不存在於早期教会。原文全卷书最後一句为「……因为她们害怕」(可十六8),读起来看似欠缺完整性,故有人认为福音书最後数节经文或已遗失。惟他不认同此说法:「因为古时经卷很长,为了下次翻阅经文能从头看起,收藏时必定由尾部开始卷摺,因此结尾部分应最受保护。」他解释,早期教会已对耶稣复活的事迹耳熟能详,《马可福音》的读者正正是已信的羣体,因此马可写福音书的主要用意,未必是敍述所有复活细节,而是另有目的。

  他从文学手法窥探马可福音带出的讯息,指撒种的比喻中,种子同时代表道和人(四14-15),「马可将人和道结合,明显讲述人怎样将心中的道活出来的道理,这亦是《马可福音》的前设,所以福音书其他敍事也是演绎比喻中的真理。」至於文学结构方面,他指《马可福音》的开首和结尾彼此呼应,例如开首部分(一44-45)提到耶稣洁净了痳疯病人,叮咛他不要告诉任何人,结果那人却四出传扬令耶稣不能公开进城。至於结尾(十六7-8)则提到,穿白袍的少年叫妇女告诉门徒前往加利利,但她们却因害怕而没有告诉任何人。曾思瀚博士认为,妇女跟痳疯病人一样都不服从上帝,但毕竟耶稣复活的事最後也传扬出去了,所以这个看似绝望的结局,最终是要带出盼望,同时透过记述妇女没有做的事,反思我们应怎样做耶稣的门徒。

  细读耶稣言行 理性思考教义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基督教思想(神学与文化)教授邓绍光博士表示,《马可福音》没有记载家谱丶道成肉身见证及马利亚的故事,开首和结尾都极不寻常,这种首尾一贯的写作手法,不可能只为传达一个绝望的终局。「耶稣没有世界的开始和终结,人世间的生死不能束缚衪,我们也不能藉此对衪有充分认识,所以只能从耶稣在世的教导去认识衪。」因此,《马可福音》的结局提醒信徒:不能从世上经历的生死去界定耶稣的生命丶认识耶稣必须了解衪在世时的言行。

  他强调,不可随便忽略这段开始与结束之间的路程,需再三阅读经文,否则难以达到教义中的理性思考。「《马可福音》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结尾,似乎是一个绝望的结局,若只从其馀三部福音书看耶稣死里复活的见证,以此补充其缺乏,可能会忽略了马可对复活缺席见证的心意。」他认为,马可虽然没有直接见证耶稣复活,却透过白袍少年间接见证事件,清楚指出耶稣已经复活。

  那白袍少年一方面指出耶稣的去向,同时又基於耶稣在逾越节晚餐後的预言「但我复活以後,要在你们之前往加利利去。」(可十四28),叫妇女们将耶稣在加利利的消息告知门徒,藉此带出衪说的话必定成就。邓绍光博士称,白袍少年对耶稣复活的见证熟真熟假,在於耶稣有否说过此话,马可正是透过间接见证,提醒读者重新细读耶稣在世时的一言一行,并思考如何回应衪的故事。「当时妇女们是否相信耶稣已复活?门徒若了解妇女们的报告,他们是否相信耶稣昔日预告自己复活是真的,并继续跟随衪?所以《马可福音》的结束,引导我们反思对衪的相信究竟有多彻底。」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文林】

【释经讲道】

【品兰集】

【「性」在反思】

【传道故事】

【信仰重寻】

【各司其职】

【城市心灵】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明心见证】

【牧心世情】

【道在人间】

【阅读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