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养边缘羣体系列(二)
被忽略的城市寄居者
难民牧养由「认识」开始
第 2704 期(2016 年 6 月 19 日) ◎ 要闻
翻开近日报章,有关难民黑工丶偷窃丶强奸丶毒品的报道不断涌现。然而,大部分难民却是因遇到人身安全的迫害,无可选择下才逃生到香港,他们既是被压迫的一羣,亦是活在绝望中的寄居者。联合国为引起国际社会关注难民问题,定立每年六月二十日为「国际难民日」,正在牧养难民羣体的牧师鼓励华人教会由「认识」开始,关怀这个在闹市中被忽略的边缘羣体。
每个难民背後,总有一个被迫害的故事。大概半年前,Paul(化名)在其国家被追杀,为了人身安全他抛下家人,只身从东南亚逃离到香港寻求庇护。在他步进机场的一刻,仍有两个杀手跟在後面,好不容易才逃了命,「我身上只有四百元美金,职员告诉我不足够来港,但听了我的情况,最终放行了。」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他终抵埗那个「安全地方」—香港,一月十八日他提出免遣返声请,打上指模,四个月後正式等候审批,他却不知道这一等究竟要多久。
初抵港时,Paul露宿在湾仔某天桥底,偶尔到附近庙宇取食物来果腹。後来朋友带他到葡萄藤教会(The Vine Church),原为印度教徒的他开始思考基督教的一神信仰,「我很饥渴,每个星期完了聚会,也期望下一个星期日。我寻找神找了十五年,却没想过因为逃难而找到祂。」六月十二日他接受浸礼,成为基督徒。
今日,他仍然靠着援助生活,日间在街上游荡,晚上回到跑马地隧道里露宿,他却跟牧师说:「虽然我睡在街头,但我与耶稣同睡。」谈到未来,他坦言偶尔也会想念家人,「我无法回去,那里对我来说已不安全,我也无法百分百保证我的家人现在安全。」他只寄望留在香港的日子能更深认识神,也希望得到难民身分,获得工作权利。
免遣返声请审批缓慢 前途问题成最大挑战
香港现时有超过11,000人等候免遣返声请审批,55%来自南亚丶28%来自东南亚丶17%来自中东及非洲,其馀来自巴基斯坦丶印度丶越南丶印尼等地。看似庞大的数字,来港的难民却只占全球不到0.001%。基督徒难民事工小组陆汉思牧师翻开记录指出,由二零零九年十二月至二零一五年五月,6,628个申请人中,只有32人获得确立,「这与其他国家差别很大,政府一心想将问题推走,从没想过处理。」
二零一四年三月三日起,入境处实施统一审核机制,申请人需直接向该处提出免遣返声请,并由入境处进行调查。陆汉思补充说:「有好些申请人一等就十几年,他们无办法到第三国家,也不敢回去自己国家。」他续言,政府为免香港人反对,一直将难民的援助压低於公共援助,亦常以找不到翻译人员为借口拖延处理。
现时免遣返声请人士每月均获得人道援助,由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ISS)发放每月1,500元租金津贴,1,200元超级市场礼劵作食物援助,及约500元交通丶水电煤等杂费开支。然而,在二零一五年前,他们是经特定店铺领取食物包,但常出现「缩水」问题,去年小组与基督教励行会一同向社会福利署呈交计画书,建议以信用卡作为取替,ISS终在去年改以发放超市礼劵。
在港难民的衣食住行丶学业丶医疗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陆汉思明言:「最大问题是无前途,他们既无资格做义工,也无工作权利,明明健康有体力却终日迫着无所事事。」有少数声请人士铤而走险找工作,因而被传媒揭发「假难民」打黑工,指其滥用免遣返声请机制来港工作,又标签偷窃丶强奸丶毒品等罪名,他慨叹:「香港政府和新闻界对难民存有偏见,只是一小撮人犯罪,社会气氛就变得很差,教会不应跟着这种态度走。」
平衡灵命与肉体需要 福音处境化回应苦痛
葡萄藤教会牧师Roy Njuabe服侍难民已超过六年,他说每个人踏入教会的原因都不一样:「有的是在穆斯林国家受迫害而来港的信徒;有的是印度教徒;有的非信徒来求心境平静。」该会十年前由John Mcpherson牧师推动下开展牧养难民,现正牧养约250名难民,逢礼拜三设东南亚难民小组,礼拜四设非洲难民小组,主日共融崇拜,其下也设组织The Vine Community Services作推动。
他坦言服侍难民最大挑战是一方面要关注灵命,另一方面要照顾他们肉体需要,「未信者来到参与福音活动,他们同样带着肉身需要到前,他们饥饿时,你不能只谈福音。」他续指,教会不论难民是否信徒,均会向他们提供交通费和热食,让他们安心前来,後才向对福音开放者分享信仰。Roy认为教会有别一般机构,担当的是属灵辅导方向,基於难民背景都是经历被压迫,在牧养时必须将福音处境化,回应他们的苦痛,「他们会特别关注苦难的题目,会问,如果上帝仍活着,为何我会受苦?」
为让难民感到被接纳,降低焦虑和抑郁,重建他们的自我价值,教会会鼓励难民会友参与各种服侍,如祈祷丶摄影丶敬拜队服侍,更会参与监狱和医院探访,甚至到街头向露宿者派饭盒,「我看见他们生命的转化。」Roy说。难民会友偶尔也会化身和平大使,到学校丶机构和教会分享自己文化,到团契分享非洲音乐,增加与香港人的接触交流。
华人教会从认识开始 可成宣教预备第一步
「香港人不喜欢难民是因为从来没有近距离接触丶认识他们,只从大众媒体接触,因着种种不明白而生畏。我们深入认识他们个别的背景和历史,看他们是一个人。」他续言,教会羣体的氛围对牧养难民特别重要,葡萄藤教会的牧者常强调建立共融教会,会友自然习惯性与不同背景的弟兄姊妹互动深交。
Roy认为有负担的华人教会除了物资和经济的支持,进一步可联络机构教会亲身认识难民,建立关系後,聆听他们的经历,甚至看他们身上的疤痕和烙印,了解他们回去自己国家有可能遇上的景况,「他们或正面对打仗丶社会动乱,甚至死後无人得知。曾经有位非洲中部的会友因战乱逃难到香港,及後回去又再遇上战乱,在通话中我听到背後枪林弹雨,突然电话断了线,幸而一星期後他安全再联系上我。」他鼓励信徒认识後要「多讲」,令更多人关注,平衡传媒一面倒的声音。
他不讳言,教会或怕「假难民」而却步服侍:「当听到他们的故事就不会再怀疑,『假难民』中有很多是真难民,只是等待批核的过程漫长,未被确认难民身分。不论真假,他们是真实地穷困,更是这个城市的寄居者。即或有『假难民』犯罪,但因着基督,我们仍要原谅和照顾他们。」
语言或许是华人教会的障碍,Roy建议牧养难民可成为宣教的预备,如差派宣教士到非洲之前,可透过非洲难民了解文化和学习语言,同时帮助他们认识本港文化。陆汉思亦指,现时有华人教会透过基督教励行会定期关怀难民,如定期与难民在港游览,建立关系。他鼓励教会透过教会机构接触难民,既能对「假难民」释疑,亦能保障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