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世纪性文化反思系列(十三)
同性恋者的路
第 2679 期(2015 年 12 月 27 日) ◎ 「性」在反思 ◎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教育部性文化关注组
「我不想走同志的路了!」「我想结婚生仔,好像『正常』人一样,你可否帮我?」
「同性恋倾向能改变吗?」
这是很多男同志常见的疑问。
这个「改变」的课题,专家也许会给你一个答案:「同性恋不是病。」不服气,再去找另一个:「你是因着家庭背景或受创伤害的经验或某一些因素造成你的性倾向。」好像有点道理,但仍是没说怎样做可以调整性倾向的质和量,网上主流意见会令你更失望。
与其问「变不变」,不如问「该怎麽办?」
同性恋者之苦与其他人的苦有时候也有着共通性,那就是对身为小众的恐惧与不安,面对限制而感无力,还有愿望破灭⋯⋯一个受着同性吸引的人,害怕被人知道内心秘密或遭拒绝,有些男同志被迫过双面人的生活,要克制里面同性恋的「我」,跟日常社交的「我」形成对比。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接纳,经历被爱。所以,成长的方向在於学习对可信赖的朋友表达真我,学习拥抱不完美,并认清同性吸引并非可怖。
人既是被造必有限制,若能接受自己就会释怀。对基督徒而言,除了问上帝能否改变我,倒不如换个角度问:「我怎样在感情事上顺服神?我在性事上失控,上帝还爱我吗?我怎样才配服侍你呢?」
即使同性恋倾向没有消失,当事人仍可立志成圣。当寻求被上帝的圣言所拥有,身体情欲和一切试探会逐渐远离。不必把自己的人生封锁在「同性恋」三只字之下。若觉得某标签不再适合自己,可从别处寻找归属。
在新造的人协会同行经验中,有人选择顺从自己的性倾向,也有人满足於异性恋的生活,有趣的是还有第三个选择——跨越同性恋融入教会!这些後同性恋者接纳同性恋倾向也许不会完全消失,学习与性倾向共存,却不以同志自居——寻求意向态度上转变,因着信仰选择过圣洁生活。
教会容易聚焦於性倾向的改变,当事人期望一份全人关怀的爱。然而,同行人首先须厘清是当事人的困扰,例如须要学习设限以舒缓压力。人生就只有性倾向吗?在情感与性对象的差异下,他仍可有接受救恩和呼召,而确实很多当事人明白人生还有感情以外的朋友丶家人丶梦想,人生观有转变,思维焦点不再停留於同性恋,对同性欲望自然地减少了,挣扎亦会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