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青少年流失与牧养

2647 期(2015 年 5 月 17 日) ◎ 教会触觉 ◎ 记录:馀恺宁、邓展熹;主持:李鸿标牧师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2014香港教会普查」已发布数月,其中教会活力放缓及青少年流失问题,最受基督教界关注。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胡志伟牧师早前撰文〈我们的牧养出了问题?〉,提到普遍青少年对教会的看法及教牧同工牧养策略的转变。今期「教会触觉」邀请了香港伯特利神学院院长陆辉牧师、循道衞理联合教会九龙堂卢伟旗牧师、建道神学院青少年事工教牧文凭课程主任叶松茂博士,於本年四月十六日座谈探讨就文章内容作出回应并提出建议。

  

  (李:李鸿标牧师、陆:陆辉牧师、卢:卢伟旗牧师、叶:叶松茂博士)

  李:此次教会普查的结果是「为香港教会发展响起了预警讯息」,各位是否有同感?

  陆:教会普查的青年数据是以青年崇拜人数作为指标,但近年部分教会将青年崇拜改成週六崇拜,导致出现「似乎」下降的迹象。除此,英语教会发展迅速,惟洗礼人数远远不及崇拜。我们曾接触The Vine Church、ECC等英语教会,发现参与崇拜的主要为年轻人,很有可能就是传统教会所流失的职青,有关研究的具体数字预计会於近月完成。因此,若然加上英语教会,「预警」就没有那般严重,但华人教会的青少年流失仍是十分严重。由於神学生年龄平均超过四十岁,导致牧养侧重成年事工,未来需有更多传道兼顾儿童、中学生、职青,青少年流失问题才能力挽狂澜。

  叶:我认为「预警」一词太保守,其实过去二十年青少年信徒已经暴跌,只是青少年崇拜短暂兴起而蒙蔽了事工的失败。今次普查显示教会不同年龄层发展趋势迥异(成年信徒人数急升;青少年信徒人数急跌),原因很可能是教会出现年龄断层,导致青黄不接,因此有10.7%受访堂会认为「年龄断层」是堂会发展的主要困难,数字比二零零九年普查高出三倍。根据宣道会进行的堂会调查结果,由中学至大学阶段已有一半年轻人流失,但只要度过求学阶段,灵命就会相对稳定。

  卢:高中生及大专生牧养可说是致命伤,尤其青少年团契近五年受到很大冲击,由於学生需应付新高中学制下各种活动,根本无暇返教会,以致团契生活崩溃,牧养自然无效。而教会对新学制的冲击反应太慢,未有迅速果断地推出相应措施,例如不敢贸然改变崇拜时间以方便会众等。此外,近年的民主发展也有影响,青少年开始思考民主自由和自身价值等问题,但教会却未有回应,年轻人看不到出路自然离开。所以我认为,教会首先要勇於改变,其次在牧养讲道议题上就青少年需要作出调节,这样才会成功。

  李:有不少教牧认为加强佈道事工就能解决增长放缓的问题,除了大规模佈道,可否请叶松茂博士具体说明一下,如何以关系佈道作埋身牧养?各位有何回应?

  叶:我认为初中生需要大规模佈道,之后再作埋身牧养;高中生则着重严谨的信仰生活,避免进入大学后受自由风气影响而流失。具体而言,佈道的目标并非要会众举手决志,而是带领他们稳定地返教会,除了直接邀请外,也可将团契结合英语或运动等元素,增加吸引力。至於埋身牧养方面,每月团契组长要与初中生进行社交生活,定期关心他们,建立初期关系;高中生或职青则以每週单对单牧养性约谈为主,场地不一定是教会,也可到他们经常出现的地方,例如学校和餐厅等。

  卢:在关系佈道的土壤中,教牧同工需要有以下四个思维的开拓:第一是世界观,随着同性婚姻、基督徒与人生价值等问题愈来愈多,社会对价值观的冲击远较八十年代大,年轻人的文化及政治意识亦相对提高,教牧同工必须培养对世界的透析能力,增强牧养辅导技巧。第二是教练装备,不少传道人未能启发年轻人思考,於是言谈间年轻人自然感到沈闷,所以教牧同工最重要有教练的勇气和魅力,锻鍊广阔的思维。第三是教会的形象更新,年轻人追求使命感和生命意义,因此教会决策层应反思堂会是否仍有活力,抑或只是僵化老土的教会。最后是家庭系统重整,牧养学生可由家长做起,教会强项是追寻自身价值和世界观,可藉此教导家长与子女相处,回应他们的需求。

  陆:我十分认同两位的说法,同时认为教会文化影响深切。今日很多教会不允许青年崇拜活力一点,也不愿意分堂崇拜,因领袖心态觉得多开一堂崇拜会使教会分裂。教会的系统思想关乎心态,要做到两位谈的四个焦点,则需要领袖开放、愿意改变。

  李:部分教会对社会问题,特别是对一班年轻人影响甚深的议题,缺乏立场,是非不分。年轻人甚至觉得教会离开了信仰,自觉要出走追寻更真更深的信仰实践,而非继续在教会参加门训、事奉、培灵会、营会等。各位对此有甚麼看法,教会又可如何应对?

  陆:我认为培训与关心社会不是对立,相反整全的教会使命观,应该并存文化使命和福音使命。教会不关心社会并非离开信仰,只是重视传道,而忽略了社会向度,教会应该让年轻人知道教会也有社会向度,让他们参与其中,就能感受到教会的气氛和文化,留下作贡献。

  叶:有言教会应有统一声音,但我们不作政治审查,教内信徒必然有不同政见,因此教会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立场。在青少年事工中,我们鼓励他们按圣经真理发挥自己的政治理念,当明显违反信仰时加以提点,但不可因争论议题而伤和气。雨伞运动期间,我们教会不少年轻人都走在前线,教牧同工亦定时到现场进行埋身牧养,坦白说他们不认为这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议题,相反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前途、学业和生活模式。的确有部分人对教会的意识形态和立场反感,但据我观察很大程度是同性运动议题,所以我认为教会不表达立场是最聪明的做法,最重要是与青少年同行。

  卢:我希望重构「信仰实践」,政治只是其中一环,当中还包括爱情、性别角色和职业等,基督教背后其实有某些价值观,雨伞运动正好凸显教会在处理这些问题上不够细腻。教会是年轻人的生命教室,他们希望将生活遇到的议题带到这片成长土壤中讨论,但教会在这方面回应不足,正是信仰与生活实践的脱钩。因此需要反思,到底我们想装备年轻人进入世界作门徒,还是回到教会作信徒?答案明显是前者,但今天教会装备导师执事,全部都是帮助维系教会运作,或令宣教佈道系统更强劲,结果他们走进社会便感到乏力。所以,教会要思考在门徒课程或週会中,让信徒知道教会存在之目的是教育他们走进世界,而非在温室寻找安全感,於四幅墙内作门徒,因为信仰实践的最终场地必然是学校、家庭和职场。

  李:过去二、三十年,教会强调由上而下的模式,但今日年轻人对社会事件的敏感程度、圣经知识、专业技能,甚至乎优於部分教牧。他们期望能亲身参与建设教会,开拓教会内的言论空间,各位是否同意此说法?

  陆:「入世」与「出世」也不是对立,今日推行适用於不同规模教会的「使命教会」,观念就是包括传统崇拜作教导和支援,同时差遣弟兄姊在入世界作见证。他们在社会场景中发现自己问题,找到使命,然后找方法解决,教会为他们祈祷,这样「入世」与「出世」就能共融。不论他们是在社会是传福音、社会见证、更新文化,还是确立行业见证,牧养时应该挑战他们,让他们发挥活力。

  卢:我认为应由下而上去带领教会变化,但要做到陆辉牧师的说法(信徒共同商讨社会经验,加上教会支援装备,从中找到方向和解决方法),应大力强化小组功能和小组牧养,而传统大规模的讲道模式已开始出现危机。二十一世纪,年轻人的见识和承担愈来愈多,教会未来牧养策略应让他们多发声,贡献自己,并且结合使命教会与小组牧养,这将成为教会未来发展的出路。

  叶:教会是一个改变生命的地方,因此必然是内聚和世代相传的羣体,可以说是由上而下,但其实每代人都在实践使命,以共同价值观进行生命转化。以我自己教会的青少年事工为例,第一组别是刚考进大专院校的学生,他们负责带领中学阶段的弟妹成长,鼓励其参加门徒训练;第二组别是刚毕业或进入职场者,他们已在中学时接受门徒训练,有教导经验,故安排其担任组别一的组长,与组员同行。由於他们在教会已有辅导和筹画活动的经验,尤其对任职社工的弟兄姊妹而言,更帮助他们在职场发挥。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释经讲道】

【品兰集】

【教会触觉】

【一起走过从前】

【亲密关系】

【传道故事】

【城市心灵】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新闻捕手】

【爸爸刘言】

【牧心世情】

【经典看人生】

【香港教会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