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说起
—搭建平房新村

2630 期(2015 年 1 月 18 日) ◎ 一起走过从前 ◎ 余妙云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长远发展策略委员会公布,本港的劏房数目由去年的六万六千九百个单位增加至八万六千四百个,升幅近三成,居住逾二十万居民。当中有五千四百间为板间房,八万间为设有独立厨厕的劏房。其中三万五千三百个单位是位於逾五十年楼龄的房屋中。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面对此现象表示惆怅和悲哀,但却找不到方法和策略去解决。

  同时间,在民间出现有不同的关心者尝试为劏房居民寻找出路,其中有所谓的「光房计画」,是由社企「要有光」推出的项目,旨在帮助业主善用物业,业主自愿的以远低於市价的租金租出物业予「要有光」社企,「要有光」以廉价租金租给有住屋困难的人士,在入住後更会安排义工定期探访租客,按个别需要提供支援和向业主报告租客情况,期望能缔造一个有利的空间帮助劏房住客脱贫。此计画对业主来说,在一定的财务保障下,善用其物业去直接帮助别人,不以赚尽为目的,而强调邻里互助,在社工丶义工和商界的支援与协助下,能各尽其力,关怀许多居无定所的社羣,此计画有多少成效,在乎今日香港社会有能力的业主愿否主动参与。

  在第二次大战後,香港人口急增,住屋成了当时社会一大难题,许多自中国大陆南下的难民流离失所,被迫生活在条件恶劣的木屋区,常受火灾丶水灾丶风灾的威胁。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日石硖尾木屋区发生大火,焚毁六条村,共五千多间房屋,令六万人受灾,各界都想办法帮助和关心灾民。当时循道及衞理两公会乃携手合作,并结合世界各地循道衞理宗教会之协助,建立平房新村以助解决当时贫民的居住问题,十多年间先後建立有数个新村,以非常廉价的租金租予贫苦居民。包括有「衞斯理村」建於香港扫捍埔山谷间,一九五五年落成,以作为安置石硖尾大火灾民的地方之一,建有八十个平房单位,可容五百人居住,在村内也设有小学和教堂等。一九五九年在荃湾大窝口建有「亚斯理村」,建有石屋二百多间,村内亦办有学校丶诊所和社会服务中心。一九六三年在柴湾建有「爱华村」建有石屋三百多间,并同时建有服务中心丶夜校,也发展教会宣教工作,至一九六八年在新界大埔亦建有「爱德村」,让渔民可以入住。

  看似不容易解决的住屋问题,但在彼此携手努力,并愿意以助人为导向,回应社羣的需要,纵使未必能使所有贫困人士得到帮助,但至少能叫多一个贫穷人得到温暖,有机会脱离贫穷,这岂不正是上帝所悦纳的。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文林】

【释经讲道】

【品兰集】

【联会新会堂巡礼】

【一起走过从前】

【亲密关系】

【传道故事】

【城市心灵】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新闻捕手】

【爸爸刘言】

【牧心世情】

【经典看人生】

【香港教会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