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家庭价值的挑战
羣体中学习婚姻生活

2544 期(2013 年 5 月 26 日) ◎ 要闻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由维护家庭基金丶香港家庭福利会丶香港浸会大学校牧处联合主办之家庭价值研讨会2013「家庭价值的承传~挑战与机遇」已於五月十五日国际家庭日举行,约有一百三十人参加。社会福利署署长聂德权太平绅士开场致词时重申,本港以「儿童为重丶家庭为本丶社区为基础」作为家庭服务的路向,当中需要教会机构的配合。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基督教思想教授邓绍光博士主讲「反思如何向年青一代承传家庭价值」时直言,社会不稳定性愈来愈高,本港离婚率近十年持续飙升,最可怕是有不少婚外情在教会横行,只是没有曝光。上一代的「模范」无疑影响到今日的年轻人对承传家庭价值有所怀疑,为承传带来挑战。

  他不讳言近年参加婚礼,特别是基督徒婚礼总会令他感到「火起」。新人总把结婚视为爱情高峰,主席也会将一对新人的婚姻说得天下间独一无二,在行礼过程中不断定镜拍照留念,他说:「整个婚礼充分展现出现代社会浪漫的爱情,却忽略了在教堂行礼的对象是上帝。」他直言年轻信徒忘却婚姻意义是见证信仰,建立彼此扶持丶更美好的生活。

  他续言,事实上当年轻人步入婚姻,由单身自由丶充满选择的生活转变成全然给对方付出爱的生活,满以为结婚可以刻骨铭心,从此快乐生活,却料不到浪漫激情的爱与婚姻束缚的爱发生了冲突,最後痛苦地发现婚姻只是爱情坟墓,他说:「於是他们选择发展婚外情,陷进另一个坟墓。」

  「最重要的问题是,年轻人缺乏共同生活的态度和技能。」他一语道破个人主义社会下所带来的挑战。他续指,现时社会任何关系都本着「合则来,不合则去」的态度自由进出,个人权益至上,以致年轻一代失去处理张力的技能及互相尊重欣赏丶彼此忠贞丶忍耐接纳丶承认错误丶彼此宽恕的共同生活态度。

  邓博士指,圣经中的门徒羣体生活有助学习婚姻生活,例如旧约中的以色列羣体关系,建立在彼此顺服和谦卑的共同生活操练上;登山宝训要求献祭前要先与弟兄姊妹寻求和好,以善胜恶,彼此以恩慈接待。他最後反问:「教会在共同生活上,有否让年轻人学习到共同生活应有的态度和技能?若我们在有长者丶同辈丶少年等组成的大家庭中也没能体现共同生活,难怪年轻人进入婚姻生活会变成这样。他们求助,但教会无法教导,我们不再改变只会重蹈覆辙。」

  倡议隔代管养 重寻文化价值

  在「承传家庭价值的挑战与机会」研讨环节中,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教授关启文博士分享,面对婚姻多元化的冲击,他所接触的年轻人中,大多并非放弃一夫一妻制,只是对婚姻没有信心。他希望年轻人勿将人权放在任何议题上思考,因为失落传统婚姻观,日後难以挽回。香港明爱家庭服务社会工作主任余纪让先生则坦言:「现时教会的情况是弟兄少担起领导角色,姊妹反而承担起来。」他认为弟兄需要醒觉,从上一辈中学习男性角色,教会可多举办男士查经聚会作协助。

  香港家庭福利会深水埗(西)综合家庭服务中心经理郑健忠先生倡议本港家庭参考流行於台湾的「隔代管养」,由老一辈教养小孩。他认为香港政府有能力在政策上支持,例如现时公屋分配能安排子女与父母住近一点,市民应该多向政府表达诉求。邓绍光博士表示赞同,他指现代年轻人婚後总会将家庭割切为「二人家庭」,事事自己承担,过分重视子女,不允许子女有丝毫损伤,读书等一切都要按计画进行,他说:「年轻一代因知识不同,总不放心父母亲能带大小朋友,却不想自己也是由父母亲带大,也没有想过自己和子女的关系可以是自我的延伸。」

  维护家庭基金董事会主席曾锡华博士在总结时指香港渐渐失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教会常谈共融,却又推行分龄牧养,令不同年龄阶层的人少了接触的机会。他以一条淡水鱼游向咸水比喻香港文化价值的改变,淡水鱼未知道水质在转变,也未知道咸水为自己带来的影响,他说:「香港人需要重寻自己的文化价值,让历史传承家庭价值。」

【要闻】

【教会、机构短讯】

【教会之声】

【黄金岁月】

【破局锦囊】

【朝鹰珍藏】

【释经讲道】

【品兰集】

【世说新语】

【圣化工作间】

【心灵絮语】

【教关爱心大行动】

【新闻捕手】

【有李可陈】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译经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