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在公共的角色
 另類羣體活出信仰


2520 期(2012 年 12 月 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由飄流製作主辦之「教會與公共@香港我主場」兩場公共神學論壇,分別已於十一月二十二日及二十九日在旺角諸聖座堂舉行。由近日合著《教會不成教會》一書的作者及講員嘉賓,與參加者進行現場交流,對談教會的公眾形象和公共性、教會與政權、商要關係的政治性等,講者包括鄧紹光博士、禤智偉博士、趙崇明博士、劉振鵬博士、黃順成傳道、關浩然傳道、胡志偉牧師,兩次聚會共有約九十人次參加。

  第一回合「教會,你近來怎樣?」對談中,禤智偉博士直言教會並無不像樣,與從前一樣繼續有在社區中辦學、參與慈惠工作,他說:「教會是否不成教會只是觀感問題,難以量度。」趙崇明博士則反問,教會是否有辦學、社會服務就是像樣的表現?他不諱言這些服務只是掛名基督教,卻體驗不到基督精神,如基督教學校至今仍在「鬥成績」,與普通學校無異。

  從挪亞方舟佈道及同志平權事件中,講者們分別認為今天的教會失落了真誠,為求達到傳福音目的卻用錯手段;今天的教會失落了對福音的公共理解,將福音變作個人命運的關懷而忘卻世界;今天的教會失落了神學,被世俗價值觀同化,以市場營銷方式包裝福音;今天的教會失落了教會觀,停止思考教會是甚麼,最終不成教會。禤智偉博士認為教會需要成為羣體品格見證,他反認為在同志平權事件中似乎教會生活的公共性都由明光社主導,矛頭指向明光社不是,卻沒有人懂得坐下來與明光社溝通,他直指:「這就是教會不成教會。」

  鄧紹光博士認為教會要活現信仰對教會的要求不要單靠參與聚會,需要的是生活上踐行,但他強調絕非「人格分裂」的生活方式。黃順成傳道以「十.一海難事」件為例回應,當事件發生後有會眾要求他要表達苦難、安慰,亦有要求他舉辦祈禱會,但他認為:「有時候祈禱會像『打齋』,做完了安心平安地回家,下次再發生又再開祈禱會。問題不在於是否舉辦祈禱會,而是心態上想災難事情在信仰羣體中盡快消失,而不去沈澱事件,這需要一班信徒一起改變、轉化。」

  巨型堂會壟斷市場
怕失會友少談政治

  第二回合「教會也要主場?」以談論巨型堂會(mega-church)現象作開始,胡志偉牧師認為此現象出於社會學多於神學,巨型堂會無疑能照顧到小朋友到成年人的需要,也有不同時段的崇拜供選擇,能夠滿足習慣在大型超市購物的香港人,與「消費教會」的現象有密切關係。趙崇明博士亦認為消費主義社會充滿壟斷性,有時候非巨型堂會想壟斷,而是資源充足而導致。趙又指在舊約時代的的信徒沒有固定物業,飄流而居,信仰離不開「信」的元素,他說:「今日的信仰就是缺乏了冒險性和流動性。」

  但胡志偉牧師認為巨型堂會若能善用資源,不只顧自己,能看到社區需要便值得欣賞。但他指今日的巨型堂會神學非常保守,怕失會友而少談論政治,說:「愈有保守性的堂會愈能建立,愈能凝聚更多不想思考信仰的信徒。」關浩然傳道亦言,奮興佈道的傳統將「成功神學」推至高位,豐盛人生受到今日信徒的追捧,以為愈經歷上帝的恩福,信仰便愈真實,他笑言:「從前講見證都是講捨去,今日病重未康復都沒人敢邀請去講見證,要康復了才可以出來講見證。」

  有與會者問及香港若要做民主社會,教會應擔當甚麼角色。劉振鵬博士反問:「民主是否基督徒所追求的價值?還是我們更多追求榮耀神?」他認為信徒應看清終極的大使命,也要思考民主社會對教會是好處還是壞處。鄧紹光博士則指出真正的民主應是每個人都百分百能夠參與,在現實的教會難以每一個人都享有平等參與的權利,即使有權表達意見但沒有權開會時聆聽,他坦言即便是浸信會也只是靠舉手投票,異見仍未能充分地被討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