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詩人


2515 期(2012 年 11 月 4 日)
◎ 文化之旅 ◎ 王芃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好的傳記,可以讓一個淹沒於時光中的人,抖開身上的灰塵,神采奕奕地向我們走來。彼得.康拉迪(Peter Conradi)的《一位純英格蘭英雄:弗蘭克.湯姆森的成長》,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湯姆森出生於一個學者之家,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傳教士。父輩是學者,從小成長在充滿書卷氣、理想和責任感的氛圍中。傳記中有好幾個數字令人感歎:

  一是他犧牲時年僅二十三歲,這似乎是一個青春尚未完全綻放的季節。但他那時已經是陸軍上校,年少卻有責任和擔當,備受賞識。自古英雄出少年吧!

  二是如此年輕卻精通九種語言,是一個讀書狂人。在牛津讀的是古典文學,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讀過數遍,其中一遍讀的是意大利文版,一次在戰場上幸虧背袋中的一本厚厚的詞典,擋住射向他背後的一顆子彈。呵呵,這恐怕是讀書帶來的好處中最為獨特的一種吧!

  三是二戰期間寫下了二十五萬字,別以為他不打仗,專門寫作。事實上是不僅打仗,還指揮作戰、機智勇敢。他從小有寫作的習慣,在戰爭中也從不中斷。除了戰爭以外,不停地寫日記、寫詩,寫信。每天都是這樣度過,當然還要閱讀他那些用各種語言寫成的心愛的書。

  四是犧牲於一九四四年,就像一個電視的劇名那樣,是在「黎明之前」。一個詩人,他的生命,連同他的詩作,尚未完全成熟地綻放,就這樣倒在黎明前的黑夜之中,令人唏噓不已。

  這是二戰中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之一,歷史的塵煙之中,依然有許多像他那樣睿智、勇敢、充滿魅力與活力的年輕的身影,他們「懷揣着一顆歡快的感人的心」,他們年輕的生命,就是一首帶着陽光氣息的詩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