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難中傳福音
 建立關係慎言詞


2514 期(2012 年 10 月 2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當突發事故臨近,或是親人離逝,逼著面對生死問題時,不少人開始思考信仰問題,令危機反成為傳福音的良機。播道會總會傳道部主辦「轉危為機」福音策略工作坊第二講已於十月十六日舉行,由播道會窩福堂主任牧師蘇穎睿主講「轉危為機?傳道有方?」,探討信徒如何把握時機將福音傳揚,現時約有一百五十人參加。

  蘇牧師以列王記上十七章十七至二十四節,寡婦失去獨子的故事,探討人遇上危難時的反應。在經文中,寡婦在招待以利亞作客期間,兒子因病去世,她失去人生的倚靠和希望,感到憤怒並埋怨。以利亞在失去寡婦信任的時候,他感同身受地悲傷,並懷著極大的盼望求告耶和華拯救死去的孩子,最終得到應允孩子活過來。蘇牧師說:「當一個人在危難中需要的是『膊頭』、同情和接納,作為同行者要學像以利亞感同身受和懷著盼望。」

  蘇穎睿牧師直言對於信仰每個人有不同反應,有些人先知先覺,有些人後知後覺,有些人不知不覺。而人總會先透過理性上的認知去判斷信仰,但他認為很少人是真的無神論者,只有少數人會去推論沒有神的存在,反之多數人只認為神是不可知的。他續言人習慣透過「聽」和「見」去作理性認知,所以人抱著「見到才信」的心態拒絕接觸信仰。但當知道自己的需要,得到認知後,意志上便決定相信, 他笑言:「信耶穌就是要把心一橫,像那世界記錄的跳傘勇士那一跳一樣。」

  要將危機轉為傳福音的契機,他認為建立關係最為重要,他曾試過探訪一位血癌少女,足足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得到與她溝通和查經的機會,當中亦需要持續的關懷和敏感他人感受。但他指出,中國人「不談死」的文化的確令傳福音給絕症病人更棘手,因為病人可能認為接受耶穌就等於放棄治療,減低病人與病魔奮鬥的意志,但避而不談又給予虛假的希望,處於兩難之間。他建議:「在傳福音時可以『永生』或『復活』的字眼取代死亡,告訴病者人最重要的是盼望,而盼望來自神。」他續指病者多怕與家人分開,可以告訴他在基督裡不會分開,並讓他知道信耶穌不是逃避死亡,而是戰勝死亡。

  他又提醒,關懷人時要避免用「看開點」、「節哀順變」、「只要信,不要怕」、「我明白你」、「會有奇蹟出現」等的字句,因為會為哀傷者帶來反感。他最後指,心理學家一般認為,喪失親愛的人所帶來的傷痛需要約兩年時間復元,作為同行者切勿打算帶他走捷徑,因為直接跳過復元期,後果將更嚴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