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兒女為累墜


2491 期(2012 年 5 月 20 日)
◎ 世說新語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昨日母親節,不少子女與媽媽慶祝共叙天倫,不過青協昨公布的親子衝突調查卻顯示不少親子關係隱憂。調查訪問逾六千名中學生,近半學生表示每周最少與父母發生一次衝突,主要原因卻非讀書成績,而是子女沈迷上網和打機。」

  《明報》14.5.2012

  子女與父母發生誤會甚至衝突,不出為奇,重要的是大家如何面對和處理。

  名著《愛的教育》記載了一個「少年筆耕」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年十二歲的少年叙利亞,他的父親在鐵路局作僱員,一家過著清貧的生活。父親為幫補家計,晚上接了書件來抄寫,每夜執筆伏案到深夜才睡。叙利亞很懂事,趁父親熟睡,就爬起身來執了筆仿著父親的筆跡來抄寫,但因此緣故他漸漸睡眠不足,除了日間常打瞌睡,成績還一落千丈。

  父親不知底蘊,屢次責備叙利亞不知自愛。叙利亞有好幾次差點想將真相告訴父親,但又擔心從此不能再替父親抄寫,便甘願承受誤會。故事的結束是有一夜父親無意發現一臉倦容的兒子叙利亞在為他抄寫,作者如此寫道:「父親忽然把從前一切的事都恍然了,胸中充滿了無限的懊悔和慈愛⋯⋯」。

  父母子女之間,原來就有著一份深厚的感情,但記住這份感情必須好好培育和滋養,才可以經歷考驗。「少年筆耕」的作者如此描述故事中的父親:「(他)不以兒女為累墜,一味愛著他們,對於叙利亞,百事依從,惟有對他的校課,卻毫不放鬆地督促他用功。」香港許多父母卻常看兒女為累墜,一味計算在他們身上花了多少錢,結果視養兒育女為機會成本;當你如此「物化」了與子女的關係,子女也會「物化」了父母,看父母也是一份累墜。

  現時國文科已很少教「少年筆耕」這一課了,大概新一代的中文老師也視之為「老土」。但孩子未讀過這故事,深藏於他們心底的孝愛之情肯定得不到滋養,人生未免有一個小小的缺憾。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