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百週年掀起序幕
 《主恩百載.共創未來》神學研討會


2462 期(2011 年 10 月 3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百週年研討會講員及嘉賓陣容鼎盛:
(左起)鄭守定牧師、陸輝牧師、吳宗文牧師、余達心牧師、李志剛牧師、
鍾嘉樂牧師、鄺保羅大主教、梁林開牧師、伍山河牧師及許開明牧師。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百週年神學研討會《主恩百載.共創未來》已於十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一連兩天假城景國際酒店水晶殿舉行,為聯會連串百週年慶祝活動揭開序幕。是次研討會共有三分題:十月二十二日,由基督教文化學會會長李志剛牧師主講「反思百年聯合基業」;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余達心牧師主講「確立今日社會角色」;十月二十三日,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鄺保羅大主教主講「共赴未來宣教使命」。

  百週年神學研討會吸引來自不同宗派教會的代表、機構代表、神學院代表、多間媒體記者出席,每場研討會平均約有一百人參與。在研討會中,主講詳細闡述各分題,並由多位牧師作回應,期間與會者與講員們進行交流分享,提出對聯會未來發展路向的建議。

反思百年聯合基業三濟聖工步走至今

  基督教文化學會會長李志剛牧師主講「反思百年聯合基業」,檢視過去一世紀香港華人基督教會的聯合事工,看其得失及既濟與未濟。李牧師由四大名牧、五大宗、七大公會說起聯會創立的歷史因由,他闡述聯會創立主因是十九世紀末期西方教會興起的學生宣教運動,穆德博士(Dr. John Mott)來華推動設立地方聯會,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終於一九一五年成立,並以「道濟」—傳道、「理濟」—教育、「利濟」—醫治,三濟整全聖工為主。後來經歷日戰令事工停頓,戰後重整事工,重新發展,走到今日。

  回應嘉賓包括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聯會執行董事會顧問龐建新牧師、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盧龍光牧師及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牧師。胡志偉牧師從傳道/宣教角度看聯會角色及過去事工,他指聯會有三濟,以「道濟」為首位,曾辦葛培理佈道會等具代表性的大會;二是事工「匡時濟世」,適時救災;三是「同舟共濟」,墳場事工無分宗派,令爭論終止。他欣賞聯會舉辦「十大長者選舉」,並建議往後可辦「十大職場信徒選舉」。

  龐建新牧師認為聯會既濟未濟實乃因時而濟,事工發展或許較慢,但從不走錯路,更隨時制宜,順著靈風駛帆。聯會能接觸香港歷史三分之二感恩非常,但他指聯會雖是「百年老店」,但欠缺革新,維持現狀,事工只不斷增加,他認為踏進百週年,應除舊更新,重尋角色,重新畫出未來路向。

  盧龍光牧師對聯會於百週年舉辦神學研討會作「百年更新」表示欣賞,又笑言聯會有「四大法寶」—墳場、老人院、基督教週報、豐厚的資金。他回顧聯會九七後熱心於協助內地神學院的發展而忽略了香港本地神學院,他期望聯會能重新面向本地神學院,提高獎學金;同時認為聯會有優勢聯絡各區不同宗派的教會,齊心關懷社會弱勢群體;更應加強領袖角色,在未來做僕人領袖。

  梁家麟指出聯會過往舉辦葛培理佈道大會帶動堂會在主內的合一,環顧香港組織,未有一間的廣度能超聯會,聯會以事工替代個人關係,促成教內合一的目標。他認為「聯誼」各組織在長期十分重要,提供平台予不同人發表意見。

確立今日社會角色 職場同為天國事奉

  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余達心牧師主講「確立今日社會角色」,從先知、祭司及君王的職事看教會今日之社會角色,探討在當下社會瞬息萬變,教會該如何定位,與市民同舟共濟。余牧師認為聯會過去近百年中,學像耶穌默默的走進人群中,作扶助、同行和醫治的工作,遇貧困或受創的人需要時,遞上一杯涼水。他續言教會道德良心可能已麻木,需要「先知」作出強烈的觸動才能喚醒。教會面對當下香港社會問題,應以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價值抗衡市場資本主義,對社會不公不義的現象作出嚴厲批判。

  余達心牧師指出,君王角色的責任是正面地建構一個公平公義的社會,更要重新理解「事奉」,不能再狹窄地規限於教會四面圍牆以內,也不能規限於個人的服侍之上,必須走進公共空間,在那裡做重建、鞏固的工作。如事奉範式的轉移,重視職場的工作都是天國的事奉,而要裝備信徒,教牧先要改變牧養觀,才能發動社會全面的變革。他強調聯會無論喜歡與否,都應擔起領袖的身分,並且勇於發揮。

  他又提出聯會在行動上應多向外投放於社會層面,可仿效工聯會舉辦興趣班、舉辦討論社會議題的研討會、長期提供研究資源援助研究「基督教信徒與公共價值」等項目、增設研究人員獎學金、出版如神學與社會倫理的冷門書籍等等,他坦言:「這些都需要有資源的群體,不怕蝕底地去做。」

  中華神學院院長李寶珠牧師在回應時指出「傳福音、改變人」是基督的身分,並引述馬太福音五章十三節:「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她指鹽要發揮功能的前設是放進食物裡,然後平均散開、溶化,還需要熱量和適量,基督徒亦應如此,要溶化捨己作服侍。< p>  在交流時,她表示期望聯會能接觸各宗派了解,搜集資料交予神學院,讓神學院能針對最新的教會情況對課程作出適當調整,令神學生們能不再紙上談兵。最後由研討會主席、聯會傳道部長鄭守定牧師作總結及祈禱。

宣講基督行為啟示 適切回應時下問題< p>  百週年神學研討會的最後一講於十月二十三日,由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鄺保羅大主教主講「共赴未來宣教使命」。鄺保羅大主教從宣教的定義及理解、城市宣教的特色和其意義、香港城市宣教遠象三方面講述,並由梁林開牧師、吳宗文牧師、伍山河牧師及陸輝牧師回應。

  鄺保羅大主教指出,教會是從世界呼召出來敬拜上帝的群體,同時亦差派返回世界中去見證和服侍上帝的群體。宣教則是由主耶穌基督身上的作為和啟示作為基礎,而聖公宗對宗教的定義總結為:「在聖靈的大能中藉著話語和行為介紹被釘和復活基督的愛,以致人能悔改、相信和接納基督作他們的救主,在祂教會的團契中順服地事奉祂為主。」

  鄺保羅大主教表示,城市化若從宏觀的角度是從社會、地理、經濟及文化領域造成的衝擊來看。城市化現象已不斷挑戰人類和帶給社會不同程度、層面的問題。然而,宣教最終目標是看見一個充滿愛、公義和聖潔的城市存在人們中間。因此,香港教會面對政治、經濟、環保、社會的問題需要作出適切的回應,這是宣教的理念,針對當前社會的需要。鄺大主教認為今天教會的回應建基一個宣教神學基礎,需要一套香港城市神學,這神學是「道成肉身」的神學,即是針對處境而建構的。

  鄺大主教總結說:「香港宣教神學前提是香港人的最關注的事,以及為他們受苦、分裂、破碎和生命意義的事而發聲。我們的城市充滿對抗、爭論和排斥的情況,神學應該幫助這城市建立一個和平共處的群體。要發展這個神學遠象,我們需要接納不同人和事,學習共處,建立一個充滿上主的愛的群體。」

  聯會執行董事會顧問梁林開牧師回應,宣教的對象是所有不信者,香港是多元化的社會,不單華洋混雜、宗教林立,不同信仰的人生活在一起。宣教的策略上是與其他宗教人士的關係需要略作調整,應從積極方面推廣宣教的使命,再不是以「敵對」的態度互相仇視,而是彼此尊重。此外,梁牧師認為從家裡開始宣教,信徒應把聖經教導年幼的孩子,讓他們在主內成長。還有一點就是宣教需要有好見證,讓人知道信徒是主耶穌的門徒。

  吳宗文牧師指出,聯會可以透過與不同機構的合作,作好傳揚福音的工作。聯會不需要代表堂會辦一些堂會能做到的事情,但可以支持神學教育,如:舉辦教師神學獎。吳牧師在李志剛牧師所說的「道濟」、「理濟」及「利濟」之外,還增加了「益濟」,他鼓勵聯會促進會友之間的溝通,積極主動聯繫非會員堂及海外等教會。

  伍山河牧師表示,宣教不是個人的事,而是教會的事。他認為很多東西都不需要傳道人來做,可以讓平信徒來負擔。他指出,城市對宣教最大的挑戰就是信徒飽受壓力,因此要懂得幫助信徒減壓。伍牧師鼓勵聯會讓堂會與神學院合作,辦好神學的工作,增加對傳道人的支援。此外,他建議聯會成立基金會用在資助小堂會發展,讓聯會成為小堂會的盼望。

  陸輝牧師表示,城市發展帶來生活改變,教會應思考如何回應,以及如何作好福音的事工。昔日教會亦有回應社會的需要,然而,香港人口愈來愈老化,聯會的老人服務方面應作出回應。香港充滿著不同種族的人,香港有不同的外籍教會,包括:菲傭、印傭等教會,所以聯會也要針對不同人群的需要而作出回應。他又提到,香港最嚴重的是貧富懸殊的現象,盼望教會不但舉辦研討會,而在研討後作出行動。

  會眾回應時間,與會者問及如何牧養青年一代,伍山河表示,二十多歲才接觸,很難建立關係,他的教會多由年長的信徒帶領年少的,陪伴他們成長。又有人表示,教會為何面對不公義的事情沒有發聲?鄺大主教回應,表達意見不一定要在街道遊行,或在大眾媒介下才算發聲,牧者在講道、團契中也可發聲。

  許開明牧師主持當日講座,他總結時再次強調今次研討會的主題作為往後百年的指標:「主恩滿載,共創未來,共赴使命,彰顯主愛」。

  是次神學研討會尾聲由李志剛牧師、余達心牧師及鄺保羅大主教三位講者回應,李牧師表示,聯會的職責是聯絡,先聯絡後產生事工,聯絡是僕人的工作。余牧師表示,聯會當作為「促成者」,有策略性回應,聯合眾教會一起事奉,將基督徒的價值觀發揮出來。鄺大主教則表示,聯會要適切回應社會的問題,聯會雖有一百年經歷,但應有十多歲年輕人的衝勁。

▲第一場研討會講員:(左起)梁家麟牧師、盧龍光牧師、龐建新牧師、李志剛牧師、胡志偉牧師,及(右一)主持鄭守定牧師。

▲第二場研討會講員:(左起)李寶珠牧師、余達心牧師及主持陳德昌牧師。

▲第三場研討會講員:(左起)陸輝牧師、伍山河牧師、鄺保羅大主教、吳宗文牧師、梁林開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