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日探討教會之社會角色
 教導信徒以群體見證為主作光


2428 期(2011 年 3 月 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二零一一年神學生日已於二月二十五日(禮拜五)上午九時三十分至下午五時,假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舉行,今年的主題為「作這城的光」。當天共有十五間神學院參與,逾七百位神學生聚集一起,共同思考教會如何能在香港這城市作光,為主作美好的見證。

  當天上午的主題講道,由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教授楊慶球牧師主講「作這城的光—教會的社會角色」。楊牧師指,教會對社會的見證極為重要,教會可透過教導信徒關懷社會、實踐聖經的價值觀,以群體的見證為主作光。

  他從歷史上的教會對社會的見證說起,一七八零年至一八三零年工業革命促成了英國中產階級的出現,中產階級與貴族壟斷國家立法和行政權,維護自己利益,使工人階級飽受剝削。工人階級多是城市貧民,沒有生活保障。其後衛斯理因著從上帝領受的召命,帶領教會實踐救助貧窮人脫離苦況,教會派發糧食,捐助衣物,提供臨時住宿。但後來發現慈惠不能改變貧窮的根源,改革不是見到有窮人就幫助窮人,而是要幫助他們如何擺脫貧窮的根源。

  楊牧師又指出,現代自由主義,採取權利比善優先論(the priority of the right over the good),因著社會上的公民有不同的善,因此社會不能把它的基礎建立在某一種善之上。但楊牧師認為,人們若只重權利,不重義務,只會促進私心和帶來鬥爭。人權包括尊重別人權利,不侵犯他人權利,這乃是被動權利,而社會上更需要主動權利。而教會的回應,是要以主動權利抗衡自我文化,關懷社會、彰顯公益、尊重上帝,愛護鄰舍。

  楊牧師提到,早前中學生驗毒計畫本來是善的,但人們宣稱人權是最基本的,認為驗毒侵犯了人權,因此該計畫不能順利進行。楊牧師表示,現今教會正面對一個很大的挑戰,期望教會能夠明白政府、明白世界,鼓勵多些信徒明白貧窮文化及道德問題,以更多、更寬的角度看世界,信徒應一同把聖經的「善」在社會中實踐出來。楊牧師補充,表達社會關懷並不是很偉大的事情,例如:在香港當服務員是很辛苦的,在茶餐廳吃飯時,可以給服務員一點小費;以及多些留港消費,這也是表達社會關懷的一種方式。

  當日下午同步舉行專題工作坊,分別由香港神學院學術主任趙崇明博士主講「教會與傳媒、新媒體」、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盧龍光牧師與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高級講師陳士齊博士共同主講「教會與政府的關係」、城市睦福團契總幹事鄺玉婷博士主講「教會如何回應民生需要—教會的社關角色」、《時代論壇》總編輯羅民威先生主講「當社會行動『殺到埋身』」,各講題均配合時代和關注社會需要。

  參加今年神學生日的十五間神學院包括:中國宣道神學院、中國浸信會神學院、中國神學研究院、中華神學院、伯特利神學院、牧職神學院、信義宗神學院、建道神學院、播道神學院、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香港神學院、神召神學院、崇基學院神學院、衛道神學研究院及禧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