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百年联合基业(下)
检讨过去一世纪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事工,看其得失及既济与

2461 期(2011 年 10 月 23 日) ◎ 文林 ◎ 李志刚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五、联会的复元及事工的建立(1946-1974)

  日本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宣布投降,香港重光,举国欢腾,人民劫后余生,整个社会百废待举。回国走难信徒陆续返港,而不少教堂亦在修葺重建。战前不少教会原有储备,因兑换日本军票,以致战后化为乌有,一切圣工尤须筹划,教友负担倍加困难。战后不久,国内发生国共内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量难民涌入香港,使香港人数激增。在一九四八年原有一百八十万人;至一九五零年增至二百二十三万余人;一九六零年已达三百七十万余人,香港政府在医药卫生、学校教育、居住房屋、市民就业各方面出现难以应付的局面。在一九五零年代难民潮,国内不少外国差会,以及不少教会牧师和信徒南迁到港。一九五五年统计在港差会共有四十七间;教会机构有六十九间。教会信徒人数急速增长,而教堂相应增加,遍布于木屋区、徙置大厦、天台、港九新区、难民营、新界等各地,福音圣工兴旺,展现多姿多采的现象。

  由于社会的变迁和教会蓬勃的发展,联会以其原有事工及其活动范围,显然无法兼顾和适应。因联会会员堂入会的资格,是以自理及有堂址为要件,所以天台教会、木屋区教会,石屋区教会,调景岭难民营教会,既然难有接触,遑论对这些弱小的教会施予援助。前被联会边缘化的堂会,相对而言,联会亦被日后兴起之教会有所边缘化,而对联会少予接触和少有支持。尤其是在五十年至六十年代期间,对于难民社会基层的需求,联会未有所顾及。而其时宗派教会林立,无论是圣公会、中华基督教会、循道会、浸信会、信义会、崇真会、礼贤会、播道会、宣道会、中国传道会等均有庞大的外国教会的支持,在港从事兴建医院;创办孤儿院;开设学校等事工,都是联会未能涉及的工作。自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于一九五四年成立,集结各大宗派的力量,在取得世界基督教协进会的资源,在利济工作做得更为出色,相对当时联会资源有限,对广大社会和教会自难发挥「理济」和「利济」的作用。

  自一九四零年代后期,先后有神学院迁港及开创。由于各神学院教授及讲师均具较高学历,较比诸联会堂会主任牧师尤为优胜,是联会会员堂主任牧师的神学造诣难以比拟。相形之下,联会领导层已失属灵地位,联会家长式的权威性亦必受到影响。况且在五零年代至六零年代香港教会有基要派神学和自由派神学之论争,自称基要派的教会每将宗派教会视为不信派,而联会领导层均为宗派教会牧师,多被视为不信派,不少教会亦将联会定性为不信派的组织,除为会友丧葬使用联会墓地,或是参加葛培理布道大会之外,对联会其他事工则少予支持和参加。而联会在此二十四年中,「道济」工作先后于一九五六年,和一九六三年主办两届香港葛培理布道大会。其于一九六四年创办《基督教周报》,以期达至联络教会及广传福音的果效。

  联会自成立以来向无固定会所,至一九六一年购买海防道一单位作会所;一九六七年二月二十七日迁至北京道国都大厦七楼全层为会所,又于翌年聘请到刘治平牧师任总干事,在办事处加聘专职员工,以使会务得以发展。一九六四年兴建钻石山广荫老人院落成,除保留部分老人住在九龙寨城广荫院外,此外大量招收各堂年老长者入住,纾缓各会员堂逼切需求。钻石山院可说是当年最大一所老人院。而公坟部在提供信徒为先人办理墓地方面,均有足够坟地为各会堂教友领用安葬,其时联会工作尚属平稳发展。

  六、联会事工的适应时期(1975-1989)

  由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七零年,香港经济是以制造工业为主,因为人口不断增加,以廉价劳动力促进生产,制造业巩固经济成果,引进外国资金,使香港经济日趋稳定,在一九七六年香港注册厂商已达一万六千五百多家,香港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当香港经济飞腾之际,信徒收入增加,教会中产阶层日渐增多,教会随之富裕起来,纷纷自立购建堂址,原有在天台、石屋、木屋的教会和布道所相继迁撤;而一般教会亦不断扩建堂校,远至新界各小区,是以香港教会数目亦不断增加。事实在突破机构开办(1973年);中国神学研究院的创建(1975年);世界华人福音事工会议在港成立中心(1996年),足以反映香港教会信徒经济力的提升,以令信徒事奉方式的转变。换言之,由教会事奉转变为机构事奉;由香港事奉转变为国际的事奉。就统计所见,一九八六年本港教会有六百三十四间;联会会员堂拥有二百一十八间,以此推知联会会员堂组织,已非全港教会的大多数,故联会难与香港众多教会取得更大联系和合作。

  自中国政府于一九七九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翌年内地教会续渐次收回教产,进行复堂聚会,对香港教会亦展开交流,香港当年信徒存有反共、恐共和拒共意识,所以联会对内地教会进行互相交流访问,是难有提议和行动。直至一九八八年始有香港基督教协进会安排浙江省基督教两会的访港团,访问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使内地教会对联会事工有所认识。

  当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有订香港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回归由中国统治,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变,由是引起香港人对前景的疑虑,教会信徒移民已成风气。及至一九八九年国内发生六四天安门事件,更使港人对中国政府在九七回归后香港管治起了恐惧,移民潮因此涌现,社会大受震荡。教会由于中产和专业信徒的移民,发展的人力和财力自然受到影响。然而教会信徒有见社会转变的实情,奉献个人不同恩赐,分别组织不同机构,致以福音传播更为深入和广泛。

  联会在一九七五年主办盛大的香港葛培理布道大会,使香港教会彼此合一传福音的工作,大收成效。又在一九八七年及一九八八年举行慕贝理布道大会和包乐布道大会,以求福音达至道济的目的。联会传道部所设立妇女组和同工组,每年举办以专题讲座、退修会、旅行是有助于教会众弟兄姊妹、堂会干事、教牧同工以联系分享,促进主内情谊,提升事奉技能,增强灵命成长。教育部成立圣乐促进组,每年举办圣乐训练班,对各堂诗班指挥,诗班员作出乐理的教育,以及诗班练唱均有帮助。慈惠部于一九八零年兴建的观塘广荫老人院,可容五百老人入住,是一间更具规模的老人院,院内设施,力求进步,在各种聚会中培育老人灵性。联会出版部每周出版《基督教周报》,不断改善,务期做到联络教会,牧养信徒、广传福音的目标。联会所管理香港和九龙两地的坟场,固然有助离世信徒的安葬,亦有助教会的联系。在七零年代以后,需用坟地日见增加,坟地收益相应增加,而联会负责财务董事审慎理财,藉购置楼宇保值,以使联会日渐庞大的开支得以应付绰绰有余,此可谓同心合意忠诚事奉的见证。联会为扩展「三济」事工,在联合道兴建联会办事处,于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从原有北京道办事处迁入联合道,各部增聘职员,使各部事工大有发展。联会在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九年间的发展以「三济」的事工,按时代的转变,依能力所及而有所改善,或有所创新,强化服务于众会员堂,和教会牧职同工与信徒。

  七、联会事业的发展时期(1990-1999)

  一九八九年,北京发生六四事件,引致香港民心惶惶。适逢联会在一九九零年十一月举办一连五晚香港葛培理布道大会,赴会人数统计为三十五万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盛大的布道会,对于其时港九市民忧恐的处境,可谓安定人心适时的甘露,认罪悔改有二万余人。在布道大会事奉中,带来教会信徒彼此的热诚和兴奋,由是促进教会主内的合一。

  一九九二年国内发生华东水灾,联会同寅有见灾情严重,血浓于水,为此发起赈灾运动,全港教会热烈响应支持,将全数善款交由香港红十字会发放各省灾民;同年有中国基督教两会应香港基督教协进会来港进行访问,联会亦应安排接待程序,因此联会取得与中国基督教两会的联系,以致翌年有联会应中国基督教两会邀请访问;一九九四年得新华社(即今日中联办)联络,因而获得国家宗教事务局接待,先后在四川、成都、重庆、武汉、北京各地访问,这是联会与国家宗教局接触的开始。基于良好的关系,随后来往互访邀请,均获接纳。联会有与江苏省两会、浙江省两会互访交流,其后联会对于江苏圣经学校、华东神学院,浙江神学院、广东盟和神学院、中南神学院,安徽圣经学院的兴建,多尽绵力捐款支持。由于联会的带动,不少会员堂亦多与各地教会取得联系,作出互访交流,在建堂、建校、培训、短宣等工作上有所贡献,发扬上帝爱世人传福音精神。对于在国内教会联系和交流,不但扩阔教会信徒事奉的视野,更能体会爱国爱同胞的意义。

  自联会办事处迁入联合道联会大楼之后,因为地方宽敞,干事部门人手增加,各部工作多已改进和提升,行政效率因应增强,而「三济」事工亦有均衡发展。无可置疑,联会财政自踏进九零年代以后,是采用灵活投资方法,以后联会资产不断增值,每年均有盈余,是有赖理财有道善用恩赐所得的成果。由于九七回归的转折,为安定信徒心志,加深灵性培育,自一九九五年开始,例定每年十一月举办培灵奋兴大会,邀请知名的神学院教授和堂会牧师主讲,藉此培养信徒灵性,坚固人生事奉心志,是以增进信徒之间合一相爱的团契。

  八、联会事业的既济与未济时期(2000-2011)

  展望二十一世纪开端,联会为对新时代远象有所前瞻,特于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二日至七月二十四假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香港基督教福音事工会议,主题为「廿一世纪—新思维.新策略.勇传福音」。在《香港基督教事工会议宣言》的发表,和与会者的宣认,可作教会、机构、教牧和信徒的信守,为新时代实践的目标。自发表以来,因有「既济」事工的实行;亦有「未济」事工的追求。诚如联会在十一年来,在「理济」上兴办一所「真道书院」,为新一代提供教育服务;在「利济」上成立有「同行基金」,协助其他机构促进多元化的事工的发展。二零零八年在北京道开办教牧中心,成立退休教牧团契,增加教牧同工联络,加强联会向心力。联会近十年来尝为世界各地和国内进行救灾捐款工作;为广东边远贫困地区兴建房屋;为爱滋儿童捐赠助学金,将「利济」扩展于国内和世界。近五年来举办「认识国情及宗教政策研修班」;增加神学生奖助学捐款,凡此对外的「理济」事业,教会和信徒多予支持。联会对「未济」不足事工,是不断力求进步,荣耀上帝。

  九、结语

  就联会会章所定的宗旨:「联络本港华人基督教会,宣传福音,办理教会之共同事工,如文字、教育及其他慈善的事工,并管理基督教坟场,老人院等,及增进教友之互动精神。」,与创会所之定宗旨无差异,主要是联络本港教会;办理教会共同事业;增进教友之互助精神,是见联会合一在于联络和团契。在一九四一年联会出版《香港基督教会史》有载:「香港整个基督教,共五大宗,合十四公会,其宗派虽殊,但同宗于基督;其会名虽别,但同属香港;其信仰则共同相信旧约新约圣经,其昭事则共同事奉耶和华上帝。教会政体虽有监督,议会,民主之分,但皆以基督为元首;基督高于一切,各教会信徒皆肢体也,亦皆兄弟也,而推广福音之美旨,则又合而为一也。」香港圣公会邝广杰大主教在《诚心祝福:贺香港华人基督联会九十周年会庆》,有谓「联会是香港土生土长的教会联合机构」,「先贤创办联会为教会和众信徒建立一个团契生活的平台,就以联会各种聚会,亦多有餐会的团契,亦可以加强教会的团契和交通,诚以诗人所说:『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和何等的美。』建立天国于人间,联会这些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在此得见联会创办以来,都是「联络」为首要,此即「联络」是联会会章开宗明义的主张,因而联络堂会、教牧、同工、信徒、学校、机构;甚至政府机关;国内教会和国家政府,共同合办的「三济」事工,建立教会和谐的团契。诚如圣使徒保罗所说:「基督为教会首,尔居仁而言实,万事托之生长。赖基督全体联络巩固,百节相承,依才运动,故能生长,充用以仁。」(委办本,以弗所书四章十五至十六节)是以可证联会百年事业在构建「联络神学」,以使「三济」圣工有良好发展。换言之,联会是以「联络」去达成由「既济」通往「未济」最有效的途径。

  

  

李志刚牧师(基督教文化学会会长)

  

  

【要闻】

【联会动态】

【教会、机构短讯】

【教会之声】

【时事透析】

【息息相关】

【黄金岁月】

【喜乐工程】

【破局锦囊】

【商旅大中华】

【如沐春风】

【朝鹰珍藏】

【有衣有食】

【诚心所愿】

【教会今昔】

【文林】

【童话人间】

【释经讲道】

【品兰集】

【培灵奋兴大会 专辑】

【职场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