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辦學不可輕言放棄


2373 期(2010 年 2 月 14 日)
◎ 教會之聲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結上聖若瑟書院領帶的高錕先生,回聖若瑟母校出席學校一百三十五週年校慶活動。他在妻子黃美芸及校監湯馬士修士的陪同下,緩緩步進學校禮堂,在兩旁熱情迎接高錕教授的,除了聖若瑟現時的學生和傳媒記者,更有五十八年前與高錕一起唸書的老校友。經過半世紀的奮鬥,由少年走到白頭,有人當醫生,有人春風化雨,有人成為大馬的拿督,當然最顯赫的非高錕先生莫屬,他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香港天主教會剛在「校本管理條例」的上訴中敗訴。輿論一般見識的認為天主教會不火識抬舉,沒有與時並進,抱殘守缺的死攬著古老的方式辦學。但讓我們客觀的看看香港教會辦學的歷史,差不多可追溯至香港開埠之後不久,遠自教育司署正式成立之前,早已有天主教和基督教會的辦學,其成績和貢獻有目共睹。

  教育的目的是敦沐品格、傳道解惑、開啟民智、作育英才。教會辦學,除了上述目標理念,更加要信守宗教精神和教會本身獨有的管治方式。就以高錕先生曾經修業的聖若瑟書院為例,她已有一百三十五年歷史,她的校監是一位身穿長袍的修士,是教會委任的,不是所謂校董會一人一票選出來的。事實上社會不同於學校,社會需要「分餅仔」的將利益好好分配,所以需要一人一票的普選(基本法也是如此訂明),但學校是要堅定執行辦學理念的,一人一票恐怕未必適合,而家長安心送兒女入讀某校,是看她辦得好不好,而不是看她的校董會有甚麼「持份者」在掌權。

  百多年來,教會辦學成績超卓,教會的「名校」往往爭到頭崩額裂,原因很簡單,就是教會一直可以用自已的方式辦學。現在教育局推行所謂「校本管理條例」,強令所有教學團體接受新的安排,就是每所學校成為獨立的法團(由此架空了辦學團體),而校董會亦需加入一定比例的家長、校友和教師代表。本來讓一些「持份者」加入校董會亦無不可,但她原不是甚麼原則的事情,現在竟要立例強制執行,則屬過了火位。

  現時香港有多於三分之一的中小學是教會辦的,如果因「校本管理條例」的爭持不下而導致放棄辦學,受害的肯定是數以百萬計莘莘學子。虎年伊始,教會辦學團體和教育當局可要三思,以學生的利益為優先考慮,尋求一個雙方可接受的和解方案。教會辦學,乃香港社會發展和成功的要素,不可輕言放棄。

  

吳思源(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特稿】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