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情与滥情之间

2402 期(2010 年 9 月 5 日) ◎ 问道 ◎ 许立中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这两天我们的心情很沉重,一闭上眼就想起菲律宾人质事件受害者的面孔,真是欲哭无泪,也很愤怒菲国警察和政府的无能和卸责。我上网看一些讨论,竟看见有牧者还在提出有人质说谎话(骗枪手某小孩是她的亲戚,让他得释放),和另一女人质「诈死」的问题。我觉得这些言论很凉薄,就好像几年前南亚海啸后有牧者说回教徒得惩罚一样。我想问的是几时教会才可以较为成熟和人性化的一点看苦难问题?

  

  又是一个只为表意而不必回答的修辞性问题(Rhetorical question)。就像当年的反战民谣:“Oh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并不是期望一个确切的答案,而只是慨叹他们总是学不会。

  你的引述,是典型「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倒吞下去」(太二十三24)的经学教师和法利赛人的言论。我上网少,不知道现在还流行这样的说法;你肯定不是有人恶意杜撰出来,诬蔑牧者的名声吗?在学术的问题上,一个小学生理所当然地不能拥有与学者专家同等的发言权;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任何人都可以在「言论自由」的旗帜下发表偏见与无知的言论,甚至散布仇恨与纷争。

  但在另一方面,路加福音十三章记载,有人来告诉耶稣,彼拉多的军兵在耶路撒冷屠杀前来献祭的加利利人,要看他怎样反应。那在当时犹太人的圈子,是件天大的事情。耶稣却相当冷静地告诉他们:「从前西罗亚楼倒塌了,压死十八个人。.......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路十三1-5)换作是在今天,特别是在强调同情共感、悲天悯人的教会圈子,他大概会被批评为冷漠无情。在他看来,那当时令人震惊及极具争议的种族及宗教血案,跟其他不幸的意外,在本质上其实并没有两样。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无论是地震海啸、战争屠杀、绝症瘟疫,抑或只是一些文明法制鞭长莫及的强暴谋杀、「种族清洗」,如果受害者超过某一个数目,或者暴行依然每天在发生,以致媒体已没有兴趣去继续「覆盖」,那都只能是叫人感到遗憾和可惜的一堆数字。

  这次幕后似乎还有故事的胁持旅游车事件,经过不同的媒体全时间守候,抢先报导经证实或未经证实的最新资料,每分钟实时更新的现场情况,再牵引出互联网上七嘴八舌的讨论,令原本只是一件不幸的寻常悲剧,成了一台任人观赏并肆意评论的活生生的戏。

  但难道这次事件跟每日发生在伊拉克、巴勒斯坦街头,或非洲、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某些山区部落的暴力虐杀有甚么不同吗?电视上奥比斯的广告,指出在印度每分钟都有一位小朋友因为得不到适当的医疗而失明。如果我们用同样的关注去看待身边及远方发生的每一件悲剧,那恐怕更沉重得叫人难以承担。

  在这个百孔千疮的苦难尘世,我们确实无力用心去盛载每一个故事,特别当传媒日以继夜地将一幕幕血淋淋的现实、一个个无助的眼神铺陈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至少活好自己的生命。

  

【要闻】

【联会动态】

【教会、机构短讯】

【教会之声】

【时事透析】

【息息相关】

【黄金岁月】

【人间如话】

【诚心所愿】

【教会今昔】

【教会语文漫谈】

【文林】

【童话人间】

【谁是邻舍】

【问道】

【释经讲道】

【家庭治疗室】

【品兰集】

【灵修果园】

【一个字一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