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排众议的信仰生活
第 2400 期(2010 年 8 月 22 日) ◎ 释经讲道 ◎ 陈文伟
安息日,耶稣在会堂里教训人。有一个女人被鬼附着,病了十八年,腰弯得一点直不起来。耶稣看见,便叫过她来,对她说:女人,你脱离这病了!于是用两只手按着她;他立刻直起腰来,就归荣耀与神。管会堂的因为耶稣在安息日治病,就气忿忿的对众人说:有六日应当作工;那六日之内可以来求医,在安息日却不可。主说:假冒为善的人哪,难道你们各人在安息日不解开槽上的牛、驴,牵去饮吗﹖况且这女人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被撒但捆绑了这十八年,不当在安息日解开他的绑吗﹖(路十三10-17)
引言:
早前,香港有关「政改」的问题引起了不少风波,各政党对「直选」方案的态度,更发展成骂战和互相指摘。不论持坚守、修订或转变的立场,只要明白取态的理由和目的,并以最多数香港人需要为前提,纵不能获取别人的认同,要有「独排众议」的信念和行动,才不负「议员」的身分。作为耶稣的门徒,在非基督教的社会中生活,每天都会遇到有很多需要取舍的事情,我们又应如何作决定?
一、独排众议的行动
这段经文是路加独有的记载,作者很简单扼要地记录了事件的发生和经过;主题也十分明显,是要引出耶稣是神的身分和祂的能力。经文共有两处提到这女人的病与「邪灵」有关,分别是「被邪灵附身了十八年」(十三11,新汉语)及「被撒但捆绑了十八年」(十三16,新译本)。其中「脱离」及「直起腰来」都是用了被动时态,表明这一切都是神的工作。而十八年并不是一段短的时间,当事人必然已用尽了力所能及的方法,但仍是得不到医治。但耶稣却主动地关心妇人的需要,看见并邀请她近前来,宣告她的病离开了,然后用手按着她,使她立即痊愈。
耶稣是「至高全能」上帝的身分乃无可置疑的事实。宗教领袖们的拒绝反应,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他们确实是表现了自己的不信。作为基督徒的我们,自然相信耶稣是神的身分,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否真能活出这样的信仰?面对不信的环境和压力,或是当困难和逆境来临时,我们是否仍一如过往,选择凭自己的意思生活,忘记了有一位大能的上帝可以倚靠。然而,更多的信徒并非忘记,而是深知倚靠上帝必要先放下「自我」,以致无法作出取舍而已。
二、独排众议的见证
路加在经文的开始,强调了「安息日」和「会堂」等场景,因耶稣的行为,引起了代表宗教领袖的管会堂者之指摘:「我们有六天好工作,要治病应该在这六天内,而不该在安息日。」(十三14)到事件总结的时候,作者亦表达了自己的结语(十三17),其中重复了三次译作「所有」的字句,经文分别译为「全体」和「一切」(参《新汉语译本》),显出事件强调了宗教领袖和群众在反应上强烈的对比;在整卷路加福音的结构,这是一件属「对照神迹」的事例,因在前文已记述了几个相关的事件(四31-44;五12-26;六6-11),都是指出宗教领袖对耶稣的反应,故在(十三15)的责备中,显示了他们依然拒绝的态度,并引伸了后文的警告(十三22-35)。
耶稣运用了拉比常用的「更何况」辩证方法,指出:按当时律法所规定,若为某家主及动物的好处,容许在安息日解开牠的捆绑;那么,解开一名「亚伯拉罕的女儿」(神所拣选和赐福的民族),使她脱离撒但的捆绑,是更应该要作的事情。纵然在有势力人士(管会堂的人)反对的情况下,耶稣仍作应做的事情,其生命的表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然而,在我们表达真理以前,可能要问执行和坚持这事的目的,是否出于个人的私心或有益于群众?执行过程是否合乎道德标准,以及信仰原则?最终结果是让神得到荣耀,还是祂的名字受到亏损?
总结:
人的特性都是很容易的看环境,喜爱从群体中寻找认同,在安全感的气氛下生活。你的选择又是怎样?在现今这不再追求真理的气氛中,更多的时候,信徒要在反对的声音中表达立场,或是提出合乎圣经原则的提议,纵然未必可以得到欣赏和认同,也实在是值得坚持的。深信那鉴察人心的神,必会肯定和赐福予那些愿意「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的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举动,乃是因认知神的大能和属性而发出的信心宣认。
陈文伟(前中国基督教播道会尖福堂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