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之间

2381 期(2010 年 4 月 11 日) ◎ 问道 ◎ 许立中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有位未信的朋友问我,教会办的退修会是甚么聚会?为甚么是退修,不是进修?有甚么内容?目的是甚么?虽然我自小返教会,也曾参与教会大大小小、不同名称、不同类型的聚会,但从没有像朋友问这么多的「为甚么」,只是弟兄姊妹投缘凑合的就去参加,都是吃喝玩乐听道祈祷之类。经他一问,我也想知道正确答案是甚么?请许先生指教。

  

  你自小参加教会聚会,却提出这样的问题,确实是有点教人担心。

  或许这也多少反映一般在教会长大的信徒的实况。正如你所说,基督徒参加聚会,从来都不需要问为甚么,反正参加聚会是信徒当尽的义务就是。在这个前提底下,对于一般寻常的信众来说,甚么聚会其实并不重要,要紧的反倒是凑合一起参与的弟兄姊妹投缘;听道祈祷之余,有适当的吃喝玩乐调剂一下就更理想。这不能说是个理想的情况,却往往是个难以否认的实况。

  另一方面,教会聚会的名目也确实不少。布道、培灵、研经、奋兴、差传、擘饼、专题、节日、令会......要命的是很多时在实质内容方面,其实都差不了多少。久而久之,信徒也就不求甚解,反正据说对灵命都有一定的益处就是。

  言归正传,进修与退修,进路刚刚相反,要达到的目的也截然不同。用佛洛姆(Erich Fromm)的说法,一个是关乎增加与拥有(to have),另一个则关乎精简与追本溯源(to be)。

  一般人以为,进修是进取的、世俗的,为的是要得着和拥有,而退修则是无为的、神圣的,为的是要透过舍弃以获致真正的拥有。这是一个比较表面的说法。

  在现实的处境中,两者往往却是相辅相成的,意思是我们必须先真正的拥有,方能作出有意义的舍弃。就以一般人来说,我们必须透过「进修」,对自己和世界有了基本的认识和掌握,方有条件继续去谈其他的人生大事。打个例子来说,我们手上必须有足够的泥团,才可以把「多余」的部分去除和雕琢,成为一个合用的器皿。而认识到陶泥本身的质地、可以塑造的可能,和外面实际的需求,我们方知道该如何着手进行雕琢。这是「退修」的部分。

  在这方面,教会有时确实也有不足之处。譬如,当一个人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已经鼓励他们去舍弃;还未曾有足够的进修去充实自己,就常常退修去倒空自己。结果,这样的舍弃与倒空往往不但不着边际和徒劳无功,还令当事人空有一脑子的抽象概念,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属灵境界」,结果成了「皇帝的新衣」的主角,到处去招摇和炫耀自己没有的东西。

  作为一个信仰的群体,我们当然需要退修,恒常地将自己从混乱的世态中抽出来,重新估量自己的处境和客观的情况,看看上主在哪一方面可以用得着我们。但在另一方面,这个群体也得不断在信仰和实际技能上进修充实自己,以确知我们并非自欺欺人,浪费时间和精力于一些草木禾?的「豆腐渣」工程上(林前三12-15),似乎有声有色,却没有半点值得留存的意义。

  恕我直言,从今次这个问题就可以得知,教会今天最需要的,或许不是退修而是进修,在圣经上和神学上。圣经是信仰的根本,缺少了它,教会就只有激情而没有内容;神学是信仰在不同时代和处境的反省和实践,缺少了它,教会就只是一头食古不化的怪物,恋栈于昔日的光辉而无能面对今天的挑战。

  

【要闻】

【教会、机构短讯】

【教会之声】

【时事透析】

【息息相关】

【时代讲章】

【黄金岁月】

【人间如话】

【诚心所愿】

【教会今昔】

【教会语文漫谈】

【文林】

【童话人间】

【三人行】

【问道】

【品兰集】

【女传道手记】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