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念親恩


2328 期(2009 年 4 月 5 日)
◎ 教會之聲 ◎ 李仰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中國的曆法確是精而準,月圓月缺、潮汐漲退,絲毫不差。早期又是以農立國,每年二十四個節氣,使務農者按序耕耘,隨著季節的轉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的作業由始至終,育養了中華民族。

  節氣中有清明,後來演變成為「清明節」,據說是有跡可尋,一是這時候萬物潔淨、空氣清新、風景明麗,花卉草木在這樣環境中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所以叫做清明。

  其次是有史可稽了,故事遠在春秋戰國時代,著名的春秋五霸的晉文公(重耳),他被奸臣陷害出走流亡,在荒山迷路幾天沒吃東西,餓得昏頭昏腦,隨行伴駕的一位臣子名叫介子推,悄悄的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給他吃。當他知道這事,心裡感動得很,問介子推:「日後我該怎樣來報答你?」介子推說:「我不求報答,但願你在治國方面,希望你以後做一個「清明」的國君。」

  重耳(後來的晉文公)流亡十九年之後,回朝復國。他把流亡期間患難與共的臣子都封賞了,獨遺忘了介子推,後來醒悟起來,差人到他家裡走了幾趟他都不來。晉文公親自去請,他悄悄的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令人遍山搜尋不獲,有人獻計燒山。介子推偕母抱著一棵大柳樹死了,在他的遺體裡留下一首用血在衣襟上寫著一首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捐身終不見, 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泉下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介子推這一份愚忠,以死相諫,在曩昔君主時代屢見不少。可是他生前以「清明」為句面告重耳,死前以詩言志諍君,三度以清明警君,有說節氣「清明」,演變為「清明節」亦肇於此。

  清明節是在農曆的三月,在中國國內各地甚至遠及移居世界各地的國人,每年有所謂「春秋二祭」(春是清明、秋是重陽)。以前國人的殯葬都用土葬,入土為安,立墓樹碑,以作慎終追遠,思親念祖。所以清明節在國人又稱之為「思親節」,每逢此日,全家出動,扶老攜幼到先人塋墓掃墓,撇開未信的人迷信世俗,帶同所謂冥鏹祭物的不說。就是基督徒罷,華人基督教聯會設有港、九兩大墳場,多少主裡前輩先我們而去,都同在那裡待主再來。

  再說如有至親葬在那裡,每念自己身之來自,體念親恩,此身還健在,能親自到墓前來記念一番,細拭墓碑,如有兒孫與偕,試說前人的勞苦、經歷、事蹟,又念及這還在之身,怎樣承先啟後,留你在世到如今,趁你未做還可以做,又是僅有不多的日子,盡上你自己本分。年前在跑馬地事奉,日必經過天主教墳場,一對發人深省的聯句:「今夕吾身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

  這是提醒,不少人會吝惜自己的腳步,當然我們都知道先人們早已與主同在,好得無比。但短暫的人生,還在世的時候,我輩當做的就去做罷。

  

李仰安(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委員)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一個字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