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第 2295 期(2008 年 8 月 17 日) ◎ 息息相关 ◎ 吴思源
「一场癌症,敲响了课堂钟声,大学教授兰迪.鲍许(Randy Pausch),趁寿命只余六个月,在大学演讲厅以幽默直率的方式大谈『真正实现你的童年梦想』。以笑声代替悲伤,结果不止感动在场四百名观众,至今网上浏览该短片的人次,早已突破一千万。」《明报》29.7.2008
我们小时候读过一篇「最后一课」,收录在名著《爱的教育》里面,作者是亚米契斯,写的是法国巴黎被普鲁士军队攻陷的前夕,学校上了最后的一课,老师告诉学生们普鲁士人快要攻陷巴黎了,往后再不能用法语上课,让我们好好上这一课罢,最后大家站立,高呼「法兰西万岁!」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所大学,有一位才得四十七岁的计算机系教授,两年前发现患上胰脏癌。经过年多的治疗,医生说他最多余下几个月的性命。许多人劝他不如及早辞去教席,回家多点陪伴家人,好好度过余生。这位有三个年幼子女的教授,却坚持继续教学下去,不同的是他放下了教计算机,改为利用仅余的几个月,与学生分享做人的道理。
兰迪教授选择了一个别开生面的题目:「真正实现你的童年梦想」(Really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dreams)。他说这个题目是特别为自己的三个孩子而定的。演讲一开始,他精神奕奕的踏上讲台,对着四百多名大学生,侃侃而谈自己的童年梦想。
有甚么比分享自己的梦想旅程更加感人和有价值呢?大人只懂得对青少年说「道理」,叫他们世故一点、现实一点、精乖一点,结果孩子们不是只懂打呵欠,就是如你所愿的变了一个滑头的小精灵。这一代的孩子太早就失去童真,再没有想象力和创意,是因为他们的童年消逝得太早。才七、八岁罢,为甚么每晚都看「花好月圆」,他们的内心世界会变成怎样,大家心里有数。
教授英年早逝,癌症叫他悟到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改变不了上天发给我们的牌,只能决定怎样打这手牌。」他又语重深长的叮嘱学生:「不论做人或是工作,忠诚(loyalty)都是最重要。」
今天青少年最缺乏的,正是这种既亲切,又平易近人的生活教诲和智慧。兰迪教授的学生和儿女是幸福的,他们有一位好的师长和父亲。这一课虽然是「最后」,但也是最有用,一生难忘。没机会上这些课的人,像香港的青少年,才更惹人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