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礼逊特藏中的宝藏
第 2242 期(2007 年 8 月 12 日) ◎ 要闻
据香港大学图书馆馆长尹耀全博士表示,该馆最新统计,马礼逊特藏共有藏书1284种,共2752册,除了「新遗诏书」和「四史攸编耶稣基利斯督福音之会编」手稿之外,藏书全是外文书籍。藏书中最珍贵的可算是「四史攸编耶稣基利斯督福音之会编」手稿,马礼逊将它从英国带到中国,用作翻译圣经之用,相信它的价值已远远超越一份手稿或一本珍本书,恐怕是一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物了。图书馆又从马礼逊儿子马儒瀚的赠书,得到大批马礼逊的旧藏,这些书籍的书名页都有他的签名,非常珍贵;部分更写上年份及「中国」等字。藏书中还有若干十七世纪版本,其中卫匡国的「新中国地图」(一六五五年)和契尔学的「中国图志」(一六六七年),更是不可多得。整个馆藏以十八和十九世纪出版书为主,当中历史最短的书籍,一八六八年已经面世了。「马礼逊特藏」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八零六年,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的成员,为避免重复购书,汇集各人力量去成立的一间图书馆。一八三四年,马礼逊牧师逝世,在华的外国侨民议决成立马礼逊教育会,以纪念马礼逊和延续他的教育事工。同年,东印度公司丧失对华贸易专利权,广州商馆因此而要结业,各成员决定将商馆图书馆的书籍瓜分,其中一位成员郭雷枢向教育会建议,将分配给他的书籍送给马礼逊教育会,并成立一间图书馆。
马礼逊教育会接受建议,至一八三八年初,该会图书馆在广州十三行之一的隆顺行开放,由图书馆馆长马儒瀚编印的图书目馆亦于同年出版,包含各界捐赠的书籍约三千册。一八三九年,中英关系日趋紧张,图书馆因此而搬迁到澳门。香港开埠后,教育会得到首任香港总督砵甸乍拨地,在马礼逊山(即今日摩利臣山)兴建会址,图书馆馆址位于大楼西翼。一八六九年,马礼逊教育会将图书馆移交大会堂,让馆藏开放给香港市民使用。一九一四年,香港大学图书馆从大会堂接收马礼逊图书馆,负责管理和保存这个特藏,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