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关注社会贫富悬殊问题
给贫穷的人一杯凉水
第 2215 期(2007 年 2 月 4 日) ◎ 要闻
蔡元云医生分享时表示,香港是一个大城市,依然出现贫富不均的情况,做成很多结构性失业出现,加上教育制度不完善,每年公开考试后,出现很多无法供读专上课程的青少年,当中贫穷家庭的青少年,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以领综缓为人生目标。
蔡元云认为,时下的青少年无论在家庭和社会上,都是缺乏模范及生命学习对象。成长向导计划概念正是建立青少年的生命,精神上让青少年跟随耶稣为目标,资源上亦由政府的支持。并期待教会能用合一的见证,用生命影响生命,去建立贫穷人士的需要,面向贫穷就等于面向耶稣。
分享成长向导计划时,陈清海博士表示,为甚么教会要带头推行成长向导计划,因为教会拥有丰富培训的青少年经验,并有长远持续的培训给青少年。同时,教会也需学习善用不同的资源来支持推动服务。
他认为成功的成长向导计划的特色,首要条件为成长向导的义工必须经过严谨的选择,并要有支持的督导师从旁协助义工。同时要成为义工,必须一个月与孩子有三至四次的接触及得到其公司上司的同意。此外在要每个月参加向导的晚会来分享向导计划的感受及需要。在每次的活动中,都要有集体和有主题的元素,使少年在集体的活动中有所学习。此计划大更加需要有少年人的家长和学校支持及鼓励,最后要有一个监察和研究的制度,来监管有关的活动。
响应过去参加工福所安排的「大哥、大姐一杯凉水」关怀行动时,陈佩芝牧师指教会的青少年在这个计划中学习到如何与孩童相处,这个计划也改变部分孩子的生活态度,并有部分的家庭愿意参加教会的恒常活动。透过活动也让教会接触到有需要贫穷的家庭,传扬上帝的爱给他们。
九龙活石堂传道王少勇回应时指出,教会也接受工福所安排的关怀行动,并在教会开办成长小组,使辅导与组员有良好的沟通。他们在过程中发现许多孩童缺乏沟通的空间,成长小组成了他们对外沟通的平台。教会并提供配套及跟进关怀背后的家庭,去了解孩童的需要。他也认为参与此计划时,教会因缺乏专业的知识去应付个别的个案。
谈到成长向导计划时,余妙云女士指计划是以教会为重心,让基督徒用一年时间,以同行者的角色陪伴少年人成长,提供德、智、体、群、美、灵的关怀和培育。此计划的对象以低收入家庭少年、高小级学生至初中级学生低为主,并会在各区成立区域统筹机构,第一阶段以深水埗、油尖旺、观塘和东涌等区为目标,期待能邀请五十间教会,并二百位成长向导,带领二百位少年。同时也招募四十位支持督导师,来支持成长向导的需要。
谈到成长向导的要求时,余妙云表示只要年满二十一岁或以上的基督徒、并由教会牧者或是工作上司推荐。每月定期接触少年四次或以上,并提供学业、生活、灵性的指引及支持,建立少年人的生命。